“大家是否知道生产1公斤的粮食大约需要1吨的水,而生产1公斤的牛肉则需要约16吨的水……”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刘俊国道出的这一连串数字,让“首届圆明园论坛”的气氛在一开场就热烈了起来。
3月21日,首届圆明园论坛暨首都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在圆明园正觉寺举办。本次论坛以环境治理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的优秀青年教师围绕基于水足迹理念的水资源短缺评价、大气污染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环保效应等关系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进行汇报、研讨;来自环保部、团中央、北京市环保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政府相关部门、学会的领导、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点评、交流。
据悉,圆明园论坛是团北京市委发起的以推动学术研讨与合作、服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学、官、产、媒多方洽谈、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在这里,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则是青年教师矢志科研、共铸中国梦的责任意识的有力体现。同时,首都青年教师论坛的举办也为圆明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新的勃勃向上的思想内涵。
2014年首届圆明园论坛暨首都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现场
刘俊国:减少水足迹重要途径厉行“光盘行动”
“大家是否知道生产1公斤的粮食大约需要1吨的水,而生产1公斤的牛肉则需要约16吨的水。”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刘俊国在此次论坛上作了题为“您身边的水足迹——水资源短缺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的演讲。
所谓“水足迹”是指消费对象消费所有产品和服务所消耗的水资源总和。水足迹的概念体现了人类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消费方式密切相关的理念。刘俊国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逐渐成为制约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水足迹也逐渐成为国际机构、国家政府、学术界、商界以及公众关注的热点。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刘俊国在首届圆明园论坛上演讲
“消费1公斤的牛肉相当于14年的人均饮用水量、中国的人均水足迹从60年代初的每年约250立方米增长到了现在的900余立方米。”刘俊国在演讲时提到的这些数字震撼了在场的许多观众,同时也表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中国人均水足迹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刘俊国认为,厉行节约、减少粮食浪费,开展“清盘行动”,是减少我国水足迹的一条重要途径。“节水型社会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水资源政策,并且在此方面不仅要重视技术节水,还要重视结构节水,才能减少流域水足迹。”
李水清:从源头减排控制PM2.5形成
此次论坛不仅注重科研,更关注生活,从身边实际出发,以达到科普大众的目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水清演讲的题目为“从源头去减排--浅论化石燃料PM2.5的形成和控制”。这个让我们既关心又迷茫的“PM2.5”,在李水清教授深入浅出的介绍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水清在首届圆明园论坛上演讲
李水清指出,燃煤中细颗粒来自于挥发性物质的蒸发、凝结成核和团聚过程,1公斤常规烟煤中会会产生8-12g PM2.5。现有装设电除尘器的电厂对细颗粒物PM2.5的脱除效率大约在95%上下,而按照未来深度脱除乃至近零排放的要求,PM2.5脱除效率要在99%乃至更高。
考虑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每个地方能源结构都有其不同,研究成果可以被借鉴来分析当地的主要排放源。李水清建议从用煤、用油、燃气三个方面提升技术,尤其提到在电厂中用清洁能源替代散用煤,以减少PM2.5的生成。无论是谈到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即将面对的挑战,李水清都自信若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做科研一定要立足于去解决一些挑战性问题和难题,千万不要刻意地去迎合评价机制中量化指标,研究出靠谱的数据,做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靠谱科学家。”尽管李水清很年轻,但是对待科研的态度却十分严谨负责。
唐晓龙:为了湛蓝天空致力于科技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唐晓龙也作了关于“大气污染问题”的报告——“为了更篮的天空——固定源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简述”。
如今,氮氧化物污染所引起的光化学烟雾、酸雨、水体富氧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又是形成大气灰霾的重要前体物之一。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唐晓龙在首届圆明园论坛上演讲
“在过去15年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在空间上呈明显扩张态势,原有高值区范围在扩大,同时随着时间推移,新的高值区在不断出现。”唐晓龙对此痛心疾首。同时,氮氧化物治理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然而,氮氧化物治理目前商业化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虽然净化效率高、技术可靠,但是设备投资、运行成本高昂,使得虚度小型企业难以承担。唐晓龙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研究更具优势的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充分利用吸附、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分解三种方法;快速循环与连续工作的‘转轮’式运行模式;污染物的高效率去除和能量的高效率作用”是此项新技术的三大优势,唐晓龙希望能够早日将此技术实现,“应用到氮氧化物污染治理上面,从而让我们拥有一片更加湛蓝的天空。”
季曦:城镇化节能环保需政府公众齐努力
与前面三位自然科学教授有所不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季曦则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进行了题为“生态危机当前问城市化的功与过--城市化的节能环保效应与政策评估”的演讲。作为压轴出场的青年教师,季教授幽默风趣的点明了自己的三个代表性:代表着二分之一学科的社会科学;代表着潜力无限半边天;也代表着努力上进的副教授们,可谓是责任重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季曦在首届圆明园论坛上演讲
“城市占全球土地的2%,但是人为碳排放量却占到总排放量的70%。我国城镇化的节能环保效应总体水平不太乐观, 主要有发展阶段、历史遗留、发展模式、能源资源体系机制不完善四方面主要原因”。季曦指出,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深,城镇化与能源消耗的关系、碳排放的关系均呈倒U形。“希望我国能够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平稳度过,不去碰触拐点,当然在我们寄希望于政府和市场的同时,也要寄希望于自己,进行自我约束和激励,积少成多的力量不容小觑”。
季曦还谈到了当今大城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数据——“职住分离率”,即居住地和工作地分离的这一数值高,导致通勤成本高,从而出现钟摆形城市的现象。她表示,应以增量改造为主,存量改造为辅,提高刚性需求的能效,杜绝非刚性需求。同时,重视生产节约,强调生活节约。
季曦认为,因为政府对市场干预的过多,所以我国的城市化一直都是被动的形式,但是由于国家所面临的现状政府又不得不去干预。对此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在点评时表示,希望这一关于城市化的问题能够继续被研究下去,研究学者们提供更有效的建议,引导国家走好城市化道路,更好的遵循规律发展。
论坛最后,从事环保工作近30年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还向广大青年提出了三点希望:“经济是环境的子系统,而不能把环境看做是经济的附属品;既要看到环境的使用价值,也要看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改变生活方式,在社会上推广环保行为,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相关链接:大众网 http://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2008/ggkf30zn/201403/t20140323_9474315.htm
中国江苏网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03/23/020594478.shtml
日期:2014年3月23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