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题:让足球充满乐趣——北科大附中开放日体验形式新颖
新华社记者姬烨
“拦住他,抢球!”“加油,加油!”孩子们在西班牙外教的带领下兴奋地喊叫,这是4月8日上午在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进行的一场足球公开体验课。该校每年招生季举办开放日活动,公开展示不同科目的特色课程,借以吸引家长和学生,争取优质生源。
公开体验课包括科技、艺术、体育、传统文化和实验课程等类别的体验。其中,体育公开体验课包括定向越野、平衡车、足球、篮球等项目。在足球体验课上,拥有欧足联A级教练证的外教丹尼与学生进行了从西班牙引入的“夺宝奇兵”、“青蛙过河”等训练游戏。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速度、控球能力、场上观察及思考能力。
北科大附中从三年前开始推进校园足球活动,校长王世东介绍说,目前学校的足球课分为普及、满足兴趣、满足特长发展等三大类,有些孩子在这方面已经达到了特长发展的水平,所以学校就聘请高水平外教,让孩子学得专业。
该校初三学生、足球校队队员曹然说,外教课用一些新鲜的游戏锻炼队伍,而不是一味练习基本功,更注重培养足球理念和意识,“我们队员觉得中国教练的课是身体累,外教的课是脑子累。”
另一名学生球员童帆说,一开始练习足球,家长的确担心受伤,“因此我们会更加在意保护身体,比如每次训练比赛前,都要戴好护腿板,把准备活动做充分。”学校还在开展足球兴趣班前,与家长签订协议书,征得家长同意。而在每次比赛前,球员都会购买保险,这也是如今每次比赛的强制性规定。
对于踢球是否影响学习,曹然认为不会,“相反,我觉得踢球帮我提高了效率,我们训练时,其他同学在自习,这要求我们踢球之后迅速补回学习时间,这对时间管理和学习效率也是个提升,”他说。在这所北京市“1+3”项目改革试点校,足球校队的一些队员已经通过筛选,可以直升本校高中,他们并未因踢球而影响学业。
在校长王世东看来,校园足球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教育和足球一样不要太功利。“一定要先把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如果太功利了,有时候会起到相反作用。比如中考要考足球,有些孩子掌握不了这种本领,到最后拿不了满分,就不喜欢足球。如何解决?最重要还是让孩子去感兴趣。”
外教丹尼认为,校园足球需要有好的教练、好的场地,“我发现许多中国学校的场地甚至比欧洲还好。但与欧洲小孩常看比赛,在街道上踢球不同,中国孩子不是这样。不过现在中国正在全力发展校园足球,未来将有更好的发展。”(完)
原文链接:新华网
(责编:孟婍、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