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敏)昨晨,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柯俊先生在京去世,享年101岁。由于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柯俊在国际上有个响亮的名号“贝茵体先生”,数十年科研生涯,先生的研究焦点始终不离钢铁,他也被称为中国冶金界“一代宗师”。
柯俊于1917年6月23日出生,祖籍浙江黄岩,1948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获该校终身教职。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毅然决定携家人回国,他告诉朋友们:“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
回国后,柯俊在北京钢铁学院(北科大前身)任教。他是中国金属物理专业奠基人,同时参与创办我国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柯俊先生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了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原子簇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80年代系统研究铁镍钒碳钢中原子簇因导致蝶状马氏体形成,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并指导开展微量硼在钢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自1956年投入柯先生门下攻读研究生,北科大退休教授韩汝玢与导师的交情长达61年。在她眼里,先生治学非常严谨,学习态度非常扎实,几乎是全校熄灯最晚的人,“先生的思想很活跃,我跟不上,我跑步都跟不上。”在恩师指导之下,她也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并助学校冶金史研究室成长壮大为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退休多年,83岁的她仍坚持工作,还跟年轻人一样使用微信,“我要向我的导师学习,与时俱进!”
原文链接:北京日报(2017年8月9日 第06版)
(责编:孟婍、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