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7日电(通讯员 龚思怡 肖倩)“如果9月开学后学校情况仍得不到改善,那么学校可能在明年闭校。”白浪村小学校长长叹一声,沉重地说。
北京科技大学蕴梦泽支教实践团来到这所小学了解到,这所距离黄石市阳新县城约数公里的山村小学正在走向“空壳”。尽管学校曾有高峰期500多名学生的辉煌历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7个老师50个学生的凄凉。
落寞的学校空荡荡的教室
8月1日,星期二。蕴梦泽支教团一大早就从县城出发来到了白浪村小学,开启了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
白浪村小学坐落在白浪村村口水泥路边的高坡下。初进校园,只有一排侧对着校门的四间教室,门框清一色地刷成了浅蓝色;窗户糊上了报纸;久经风吹,有的纸已七零八落,泛黄残缺,有的干脆已被撕掉。队员们经过一个下午的打扫,终于为第二天的上课清理出一个干净的教室。
支教期间,学校门开着。这所小学的校长会不时地在上课时间,徘徊在教室门口,看看孩子们听课的样子。每当校长踏进校门来体察孩子们时,也常常会和老师们攀谈几句。队员们也渐渐地了解到白浪村小学日益严峻的现状,面临着倒闭停学的危机。在一个周日的午后,4位队员特意去采访了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校长。
经过一个上午的采访,校长最终将自己作为这所小学校长的心路历程落在了这一句话上:“资金是大问题。”
“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校长沉重地说。

采访完校长,队员沉重地凝视校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天航 摄
一部乡村学校的衰亡史
早上6点,学生陆陆续续地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方圆十里,只有一家狭小的早餐铺,卖面条。若是馒头、包子之类,孩子们需要走上更远的路程。
路程遥远,孩子们只能边走边吃,从家里带来的早餐。
采访过程中,校长描述到,这所学校建于建国初期,后经发展,在普九时期,达到其学生人数的巅峰,总共五百多人。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建校热潮,村村办小学,村落分散的地方还办起了教学点。
“在普久年代(98、99),我们的最高峰达500多个学生,那个时候1-6年级都有。”校长引以为傲的说。
还有个原因是地理优势,当时此地称“红星乡”,是附近的教育中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规定》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农村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所谓的“分级办学”,基层的做法是县办高职中,乡镇办初中,村办小学。白浪村共三千多人口,11个村庄,这是附近唯一的一所小学。
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农村中小学又开始了新一轮教育布局大调整。
在2003年左右,国家对红星乡进行撤乡改镇,编为了现在的浮屠镇,教育中心因此从白浪村转移,白浪村小学成为“分校”。政府在浮屠镇改某中学旧址为荻田完全小学,将附近分校的五六年级转移至此进行统一授课。白浪村小学因此失去了高年级生源。
对于此种变化,校长解释说“延镇八个村庄的5、6年级,都集中在延镇完全小学。父母出去打工,在家里比较大的孩子要去那边上学,为了方便,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走了。”
生源锐减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所引发的农村学校经费紧张问题。
学校收到政府的拨款是与生源相关的。每年将近15万元,但是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完全不够的。
在校长和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校长一脸忧虑地说。“每个月只有两三千,教师的工资排除在外,教学用费、办公费,学校自己运转。开支大了,下层学校很难维持。”
学校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学籍管理办法的变动也使白浪村小学生源减少。前几年开始,学籍从跟随学校(进入白浪村小学后,学籍便定在小学不可更改)改为跟随学生。中国经济发展在近来持续增长,学生家庭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但白浪村小学的教育水平却未能达到义务教育水平的标准。因此,多数有能力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相对于白浪村小学而言更好的地方接受教育,导致白浪村小学生源进一步减少。
另一方面,师资力量的薄弱是阻碍教学和学校发展最致命的一环。俗话说,教不严,师之惰。在老年教师中,部分人甚至不会讲普通话,当地学生的普通话大都为自学。在课程方面,老师兼课已成为常态,每位老师起码兼任两门课程。作为责任最重的班主任甚至会承担一个班级某个时间段内的所有课程。白浪村小学目前在职教师共7位,其中5位是50-60岁的老教师。学校获得的资金和学生多少挂钩,学生多生源好,拨款便多,现在政府每年拨办公费约15万,用于维系学校正常功能,但这并不够白浪村小学开支。资金不足导致教师待遇不好,年轻教师不愿留在较偏远白浪村小学,因此在校老师多是五六十岁的高龄教师。教师质量的下降进一步让生源流失,产生恶性循环。
师资力量不足使得白浪村小学在家长心目中的权重再次降低,选择白浪村小学的家长越来越少,加剧了白浪村小学陷入生源流失的泥沼,进而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下雨后,空荡荡地校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天航 摄
挽救生源,却也是无力回天
校长与队员们交谈,他也曾为了挽救生源,做了很多尝试。
上学期,校长曾在网上发布了一则白浪村小学募款消息,核实信息后,有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筹集大约一万多元。之后校长从网上聘请两名大学生老师,筹得的钱作为这两位老师的聘资。
“这个地方偏僻了,还没有外面的公益组织自愿过来”校长无奈的说道。
没过多久,那村里唯一两位年轻的教师,受聘期满,就走了。此举并未挽回生源减少的趋势。
家访:孩子们去哪儿上学
所有的人都相信,如此下去,撤校是必然的。
面对乡村小学相继撤并的现实,担心的不只是老师,还有一些贫困家庭。
“撤了,娃娃到哪儿上学去?”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这个问题,队员们特地采访了两位学生的家长。通过与孩子们爷爷奶奶地谈话,了解到:在这种大环境的制约下,有一些农村家庭把“能够让孩子到县城上学”当作一个重要的家庭目标,甚至是当作攀比和炫富的手段,正如有人所说,“家里孩子在县城上学,说话腰板都能挺直些”。
但是在这个贫穷的小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家照顾。暂且不论农村的孩子到县城上学花费比较大,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一般农村家庭难以承受。农村学生尤其是一些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既没有父母陪伴也没有爷爷奶奶照顾,在县城上学的现实情况将引发一系列问题。
多数农民想要支撑起孩子进城读书的“宏伟工程”,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挣更多的钱。望子成龙的期待与亲情的取舍,成为摆在很多农村家庭面前的一道难题。
众多的问题摆在队员们面前,蕴梦泽的队员们知道自己仅是一个小小的支教团,想尽自己的努力改善这里的情况。队员们只能通过公众号微电影等手段向社会宣传这里的情况,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苦境,将爱不断地传递下去。
原文链接:中国青年网
(责编:孟婍、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