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跨越时空的“云课堂” 北京科技大学探索“线上支教”新模式

2021-09-15
单位(作者):

8月10日上午8点50分,北京科技大学大一学生李亚冰调整着电脑的摄像头,等待来自福建南靖县长教小学的小朋友们连线进入网络教室。作为“青梅支教”小队的领头人,他主动承担了“线上支教”开堂第一讲。

南靖县梅林镇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地方,旅游业为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这里的孩子们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青梅支教”小队由12名大学生组成,分别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不同专业,队员们对支教充满热情。他们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通过公益平台筹款4800余元,用于为孩子们补充各类课堂用具、购置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等。

“突然收到学校疫情防控通知,经过协商,我们退掉了前往福建的车票,准备开展线上支教。”李亚冰说,这支队伍从今年4月初就开始着手准备福建支教之旅,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支教活动只得在线上开展。

“虽然存在年龄差距,但是我们和孩子们依然有许多共同的爱好,我们不仅仅想成为支教老师,也想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赵淑雅认为,课后“一对一”联系是提高网课效率的好办法。

由于支教对象是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小学生,团队成员在课堂纪律上也格外留心。“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普遍都很活跃,而我们刚刚和大家认识,还没有树立起威信。如果只是单纯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尤其是在仅仅通过网络授课的情况下,恐怕很难达成我们期待的结果。”李亚冰说。他注意到,上课期间的评论区有不少同学都在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但是偶尔也会有一两个调皮的小朋友把话题引向了课堂以外。对此,成员们经过商议,决定用奖励的办法让孩子们主动成为课堂秩序的维护者。他们定制了印有自主设计队徽的书包,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小朋友都会得到这个奖励。不出意外,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开始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虽然没办法和小朋友们在线下见面,但是我们所有人对线上支教都很有信心。”担任美术老师的杨瑷萌和其他支教成员一样,都是最早接触网课的学子之一。她将自己的绘画过程和部分知识分享录制成短视频,传到网上给同学们展示,极大方便了小朋友们回顾课程内容。她在上课过程中使用音乐、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介,增加了网课的丰富性。

张珂嘉也是团队的一员,他邀请了他的姥爷——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加入支教队伍,在电脑前给孩子们讲述了一堂激情澎湃的党史课,这位老兵把自己在朝鲜的故事仔细地讲给小朋友听,小朋友们也积极在互动区留言,向爷爷表达敬意。“网课其实充满了许多的可能性,我们希望把网课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张珂嘉说,这样跨时空的交流,能够将大学校园里的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也能让孩子们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杨瑷萌认为,网上支教具有独特的优势。“线下支教受到地域、食宿等诸多因素限制,相对来说,线上支教门槛较低,更易于实施。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线上支教行列。杨瑷萌认为,知识不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对孩子们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更为重要。

随着疫情防控变为常态化,线上教育在城市中日渐普及。但是,在我国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线上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青梅小队”在一开始便将目光看向农村贫困地区,试图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对线上教育进行探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

谈及线上支教,团队成员张珂嘉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线上支教对于我来说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如何将这一火种播种下去,是“青梅小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青梅小队”利用大学生所学知识的丰富性与多元化,增加课程的丰富与多元性,将支教打造成夏令营的形式,从源头上增加吸引力,解决了线上支教的一大难题。

“青梅小队”还将课程录制之后再做回放,按照课程进度将课程分类,试图还原课程的面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并且将视频中演示的部分提前录制好,确保关键内容不会因设备和网络问题丢失,使线上支教变得更加灵活。

作为一支立志为偏远山区儿童带去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支教队伍,“青梅小队”始终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队长李亚冰呼吁:“线上支教门槛相对较低,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我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加入网上支教的队伍,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都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原文链接:人民网

(责编:孟婍、陈丽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