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教育9月18日消息(记者 商亮) 今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4年秋季教育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凝魂聚气 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以下为本次论坛精彩现场发言。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养成作用”为主题进行了精彩介绍。
各位嘉宾大家好,在汇报这个题目之前我想简单的说一点想法,在我们讨论到,或者我们今天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从我们的实践来 看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是不是有三个缺乏:一个缺乏是,今天我们的学生缺乏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比如从小学一直到高 中,很长一段时间,始终是在书本到书本,对实践的关注,总体来说是缺乏的。比如说高校,要求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如果我们教授,肯去 带学生去实习算不算课?也许比他在课堂上讲理论课效果会更好,是不是可以算做课?另外就是我们在谈到实践的时候呢,我们往往也是谈理 论的会多,而谈实践的少。第二,缺乏团队意识。比如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我们总是不断地告诉学生要这样那样,但是缺 乏团队学习、团队工作的实践,很难真正形成团队意识。第三缺乏践行价值观的氛围,我想这可能是当前我们在立德树人,培育学生的社会主 义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具体我从三个方面来的做一个简要介绍,第一,明确实践育人的思想定位,一是紧紧围绕为中国梦奋斗的主题,也是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价值 追求。第二,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这个整个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中,完善社会 实践的长效机制,切实推动核心价值观。这里,包含了三个过程,一个就是课程运行的机制,一个是过程管理的机制,一个是成果转化 的机制。首先是课程运行的机制,保障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掌握。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到了目前的时事政治 课,特别是我们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来给学生作报告,围绕国情、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主题,增加学生对核心社会主义价 值观的深入认识。
同时把实践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了必修课。学校从2005年起就率先把大学中的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作为独立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和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纳入了学生考核,有效的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到现在实施有十年的时间了,学校共有四万八千多人次参与了社会实践,累积工时达到三十万工时以上,这个也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在课程机制的保证下,学校每年都有约四千名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为此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管理机制,来保证社会管理的导向,价值导向和服务,首先强调实践基层导向。基层一线是培养学生的大课堂,在每年社会实践,选题的过程中,我们反复跟学生强调的就是关于基层选项,就是对赴京外基层实践,给予额外的补贴,今年赴老少边穷地方的学生,占过去的85%。学校非常注重实践内容的价值导向,让学生自觉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今年我们就特别强调四个价值导向,一是围绕社会热点,在调研实践中探究社会的价值。二是志愿公益服务体会道德价值。三是三下乡体会集体的价值。四是在职业发展实践中寻找个人的价值。
相关链接:凤凰网http://edu.ifeng.com/a/20140918/40812460_0.shtml
来源:新华教育
日期:2014年9月18日
责编:陈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