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啡常时光”第二期:张欣欣校长与研究生同学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3-10-29
单位(作者):党委宣传部校团委

10月24日下午,第二期“啡常时光”活动在经管楼的咖啡厅如期举办,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爱祥教授作为嘉宾一同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期话题主要探讨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浓浓的咖啡香味,张欣欣兴致勃勃地回忆起自己攻读博士学位时的体会:“第一个就是刚开始总是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觉得自己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很了不起。可是越到后来越怀疑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总要去找教授把关,很不自信。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说明你的学术水平在提高。第二个是永远对自己的博士论文不满意。当时在法国提交论文后,距离答辩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脑子里的想法是,如果重做的话,绝不这么做;如果重新写,我要怎么写……”


随着对话的进行,咖啡厅的气氛热烈起来,讨论的话题更加广泛,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更加犀利。一位上博四的同学问到:“您觉得博士论文和厚度有关系吗?”张欣欣笑道:“我认为博士论文与厚度是有一定关系的,厚度代表了一定的工作量。虽然从学术上来看,水平与厚度不完全成正比,但是博士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不做到一定的工作量是无法完成训练要求的,所以论文的厚度还是必要的。”当谈到对创新的看法,张欣欣说道“创新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培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敢于批判,有批判型的思维。比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敢于提出问题,所有问题都是好的,创新首先是从提问开始的。”有同学问如何才能写好论文?张欣欣引用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所以一定要多看,看多了自然就有感觉。写一篇好的论文没有捷径可循,就是要下功夫,多读多写。另外,就是要找好方向,瞄准学术热点,而这个热点怎么去找,就要看导师的了。”吴爱祥补充道:“导师很重要,我们不需要重走导师取得成就的道路,而是要学会导师科研的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创新。就像通常所说的,导师会先送你一条鱼,还会教你如何打渔,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哪里会有鱼,因此导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方向。”面对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同学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张欣欣和吴爱祥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业优势为同学们做了全面的分析。目前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就会带来市场充分竞争,淘汰落后企业,进而推动技术进步。技术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不需要大量的蓝领工人,它需要的是能够创新的高技术人才,研究生同学投身进去一定会大有作为。


交流会的最后,张欣欣对同学们寄语:无论从事什么专业都是在做学问,学问就是会学、会问,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要懂得慢慢体会。并勉励大家,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够做好学问。吴爱祥也对同学们提出自己的建议:一定要有沉下心做学问的心理;另一方面希望大家瞄准学术前沿和国际接轨。

参加本次“啡常时光”活动的还有学校党办、校办、宣传部、校团委、研工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摄影:田  实)

(责编:邢华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