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SPECIAL RECOMMENDATION

热心关怀祖国未来的教育家

2017-08-10
单位(作者):洪彦若

大家都知道柯俊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金属物理学专家。其实,他还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对我国德尔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开始建立完整的研究生体系,我校是我国第一批建立研究生院的学校,因此一切规章制度、培养和考核方案都得从头做起。当时大家对如何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心中没数,认识上有很大差距,在很多事情上都去请教柯先生。柯先生总是十分热心地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制等给了多方的指导。下面谈几件我接触到的事:

1.强调独立思考。

在研究生培养中,国内外实行的都是导师负责制,但导师如何发挥作用呢?如何负责任?如何向学生下达课题?应该说明到什么程度?如何指导研究方案的制定?等等。柯先生都明确指出,研究生重在培养独立思考,导师只做方向指导。而且形象地说,导师就是将学生带到游泳池中,告诉他(她)朝那个方向游,海阔天空任其畅游,让他们自己去拼搏,出了问题也是自己首先解决,不到他(她)快沉下溺水时不伸手拉他。

2.强调写论文是个重要的培养环节。

当时导师在批改研究生论文存在有两种较极端的方法:有人很仔细地一字一字的帮学生修改;有人却只提要求,并不仔细批阅。柯先生的做法是告诉存在什么问题,只改几段为例,然后让学生自己改,自己去发现问题。返回后如还不行,再改几段,又发回自己改。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不是放任自由。柯先生对学生论文的严格要求是全校有名的,他就是在这样不厌其繁的一次次修改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严谨的学风。

3.强调创新思维。

一定要学生关注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绝不可做重复工作。柯先生多次向我们表达过,不要动不动就照一大堆的电镜照片,有点新发现,并确认别人还没发表过,一张照片就很有价值,我们国家不富裕,不要随便浪费金钱。

4.对学生要求既严厉又关怀。

有个柯先生的学生在论文答辩时,柯先生发现有张电镜照片是反印出的(一般人很难注意到),柯先生毫不犹豫地投反对票,否决了自己的学生,结果答辩没通过。可是谁也没想到柯先生竟然很快就到学生宿舍去安慰他,使该生感觉到树立严谨学风的重要性。尽管因此延长了半年才毕业,但学生将论文做得更好。

有位老师发现他的研究生很有培养前途,请柯先生帮忙将其推荐到国外名师下进一步培养。柯先生了解了该生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就将他推荐到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当他看到这位学生写的简历中英文表述不够清晰,马上详细地耐心地指导他,最后几乎是指导他重写了一份。

5.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人们总以为柯先生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对应用研究不会很重视。实际不然,他对我国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视。当他收到一位从攀枝花钢厂来的学生,就极力劝告这位学生,根据攀枝花资源特点,选择含Ti或V的课题。

又如,他到英国剑桥访问时,发现该校的一位教师发明了一个提取Ti的新工艺,立即和他谈合作开发攀枝花的Ti。

6.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积极倡导缩短研究生的教育年限。

大家都知道硕士生学制的缩短是柯先生提出的,但对他思想背后并不太清楚。我有一次到柯先生家时正遇到他与一位老院士在通电话。柯先生谈到我国学制太长,不能让人才及早出来为国服务是增加国家的教育开支。我国还不是个富裕的国家,应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如果缩短一年学制,可以多培养许多研究生。而且目前的学制有碍于下一代的健康。女博士生都在28、30岁以后才毕业,结婚时已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将会影响后代健康质量,我们不可以留下一批致力不发达的后代。

7.既强调知识的基础理论,又重视动手能力训练。

不要以为柯先生只是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其实很注重技术技能的训练。在他制定由他一手创建起来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就安排一学期的论文研究。对研究生培养,他很明确地说了,不做研究工作就不是研究生。

8.博士生的“博”不是“广”,而是“深入”。

原来人们认为博士生就应该是博学的,“博”字当头必然意味着博学多才。在和柯先生讨论这问题时,他算了一笔账。博士研究生以研究为主,课程学习很少,加上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已不多,只能通过研究工作的实践来学习。因此只能是通过一个典型课题的深入研究,从文献检索、总结、分析、研究方案制定、设备安装、动手试验到总结、写出论文等的全面训练中学习,最后得出创新成果。

分享到:

最新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