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SPECIAL RECOMMENDATION

科学技术史:秉持初心 砥砺前行

2018-02-02
单位(作者):宣传部记者 宋礼鑫

2017年12月28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我校科学技术史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在21所参评高校中排名A+(前两名)。

01.jpg

20世纪90年代,我校科学技术史学科获得硕士点和博士点;2007年,该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在2008年与2012年的两次学科评估中蝉联第一。近日,记者专访了科学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他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这个一级学科经久不败的奥秘。

肩负重任 成立于国家百业待兴

“1974年是科技史成立的重要节点。”说起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潜伟非常激动,“它是在柯俊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学术团队。”当时为编写中国冶金史,包括中科院、有色研究院、钢铁学院在内的多家机构共同承担起这项重任。后来学校成立了冶金史编写组,开始了系统研究中国冶金史的工作。它的成立使得我校成为中国最早开展科学技术史研究并建制化的高校之一。这是一个极富特色的研究团队,成为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桥梁。

02.jpg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不断地发展,冶金史编写组变为冶金史研究室。“当时我们没有科技史的学位授予权,柯先生便带领着研究生去中科大进行答辩、授予学位。”1990年,我校终于获得技术科学史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先生看来,他要带一届两届学生看看效果如何,再决定申请学位点。”

03.jpg

1996年,学校申请获得技术科学史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技术科学史与自然科学史等专业合并调整成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我校成为国内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同时,研究室变为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谈起博士授予权的话题,作为我校第一届科学技术史博士生,潜伟深有体会地说:“当时学生归属比较有意思,我一开始属于应用科学学院,后来随着材料物理系到了材料学院,快毕业时整个冶金史所并入冶金学院,我们也随之并了过去。”如今,科学技术史学科离开冶金学院,到了新成立的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整合资源 发展于社会需求进步

“2000年左右,在柯先生的倡导下,科学技术史的方向逐渐扩展,在冶金史的基础上,延伸出了文物保护、科学与社会两个研究方向,现在看起来很有战略眼光。”潜伟沉思片刻,坚定地说。

04.jpg

2004年,学校充分整合校内相关资源,成立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规模扩展、生源扩大,科学技术史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恰逢第一次全国学科评估,作为刚刚成长的学科,我校科技史排到第二名,团队成员喜出望外。在惊喜的同时,他们认真分析差距、科学规划进程、明确发展方向,上至校领导,下到研究生,无不高度重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8年,团队又一次抓住了机遇,经过四年潜心发展,最终一跃而上,与中科大并列第一。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立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也获批成立。2012年,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科技史力压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再次名列第一。刚刚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校科学技术史再次领跑全国,获得A+的好成绩。“一个学科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积累,这次我觉得这次还是延续着老先生们的影响。”潜伟在谈到第四次学科评估时的体会,这样说到。

05.jpg

不忘初心 保持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它是文理交叉的边缘学科。”科学技术史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为了做大做强,团队在保持原来自然科学理性思想的同时,也正发生其人文学科转向,已经走到更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更加关注历史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坚持培养文理交叉的特色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研究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06.jpg

四十多年来,研究院始终以培养具有健全品格的优秀人才作为目标。李延祥教授的视频公开课“古代冶金与中华文明”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铁付德、陈坤龙分别获得2006年和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目前在校研究生百余人,是国内科学技术史专业培养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许多毕业生在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已成为业务骨干。仅2017年末,就有2名博士毕业生获得“万人计划”“青年长江学者”称号。

真抓实干 壮大于团队精神汇聚

2014年,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抓住文化遗产科学研究发展的时代机遇,学校成立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下设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科技与文化研究所、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挂靠于研究院。

07.jpg

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实现精品文科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布局。它拥有科学技术史博士和硕士、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还设有科学技术史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院现已形成冶金与材料史、传统工艺、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与文化、技术史与工业遗产等五个特色研究方向。

08.jpg

“科技史团队是一个学风严谨、充满活力的集体,是一个团结的小集体、温馨的大家庭。”在研究院党支部的带领下,科技史团队形成了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拧成一股绳儿,有事一起办,项目一起做,责任一起扛,团结奋进的劲儿在团队中一直存在而且保存到现在。”

09.jpg

良好的学风对科技史团队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柯俊院士指导和带领下,团队形成了求真务实、扎实严谨的学风。重实验、重实证,一切结论都要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全体师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与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研究,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在古代钢铁冶金、有色冶金、金属工艺技术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科技史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015.jpg

大师已去,精神犹在。“我们对老先生一代一代是非常的关注,也真是打心眼里佩服老先生。”为了更好地发展柯俊先生在科技史、科技考古领域开创的事业,更好地建设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校举办“柯俊院士与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座谈会”,各单位教师参会并展开了深入交流。“在老先生去世后,我们开追思会,也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传承。”旨在奖励国内外在材料、科技史领域突出贡献优秀学者的“柯俊科技教育基金”已经设立,将继续推动我国材料和科技史学科发展。2014年9月,科学技术史团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012.jpg

近年来,研究院在国际交流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际视野的科学研究,努力打造精品国际化学科。研究院现聘有2名外籍教师,并与美国、英国、德国等15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得到海外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帮助。学校先后聘请2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兼任教授,本校各相关专业20余名教师和实验人员长期兼职从事冶金史研究。参与组织的国际冶金史大会(BUMA)自1981年至今已经举办9届,研究院分别与耶鲁大学合作举办文物保护技术培训班、与理海大学合作举办多期暑期研习班。

013.jpg

研究院的发展和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研究院全体成员的辛勤努力。虚心学习、充分尊重他人辛劳成果的作风使得团队和全国文物、考古界以及兄弟单位始终建立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得到来自各方面真诚地帮助和支持。正是由于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使团队成员能甘于寂寞和清贫,始终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坚守在科技史研究的阵地上。“很多东西都是穷则思变,就会使劲干。”潜伟说,“在人员和资金都不多的条件下,团队成员会发挥出最大的能量。”经过“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建设,研究院建有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以及科学技术史资料室等基础条件平台,自主建设的“中国古代金属技术数据库”和“古代金属技术与传统工艺展示平台”已投入使用。

今天,研究院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与学校相关专业密切合作,和国内外相关学术单位更广泛地加强联系。我校培养和引进的中青年教师们正活跃在国内和国际学术舞台,科技史老中青结合,成为了团结友爱、科研教学战斗力俱强的工作团队,他们正秉承“团结、传承、开放、奋进”的优良传统,奉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着积极骨干的作用,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奠定了在全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014.jpg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科学技术史团队积极落实“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正一步一步向着更强迈进……

(供图:科技史)

(责编:邢华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