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SPECIAL RECOMMENDATION

我校坚持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思路,十年育人成效显著

2015-04-03
单位(作者):校团委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北京科技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实践教育,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和“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新世纪以来,学校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重点,探索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始了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固化社会实践模式,营造了浓厚的“求实、崇实、务实”的实践育人文化氛围,有效引领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是构建了“严谨求实”的课程机制,取得专家同仁的高度肯定。社会实践工作,只有探索形成长效的育人机制,才能覆盖全体学生,成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科学行动指南。为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学校于2005年下发《关于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通知》,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将社会实践作为独立的本科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和一系列教学工作办法,规定全校本科生在大一、大二年级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学习,分数记入学生成绩单,实现了社会实践由“一项活动”向“一门课程”的转变。课程曾获得王兆国、陈至立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年第21期《求是》杂志专门刊载文章,介绍了“社会实践的北科大模式”。此外,陈希、袁贵仁、李卫红、傅振邦等领导同志都曾对我校社会实践工作的机制做法给予肯定。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是培育出“求是崇实”的学生成果,赢得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生对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和对基层民生的积极贡献,实践的深度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基于此,学校提出“深度实践”的建设目标,先后出版2部教材《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科学设计了10学时的课堂教学环节。学校坚持“三个结合”即“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相结合”、“与时代需求和基层特点相结合”,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深度、过程指导深度和成果转化深度。学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实际行动的深刻转变:学生社会实践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队伍、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和APEC会议周志愿者会场;京杭大运河调查团行走丈量大运河,撰写《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助力大运河申遗成功;乞讨人员调查团深入最底层百姓开展民生调查,撰写《京城乞丐大起底》揭示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现状,引发广泛社会影响和讨论;保卫淮河实践团连续7年深入淮河癌症村,筹集社会捐资为当地建立了净水装置,保证了3000多户村民的用水安全;计算机专业学生为密云县不老屯设计无线网络建设方案节省成本20万元、化学专业学生为云南省白泥村募集50万元捐款、解决村小学吃水问题;砸钢记实践团走访10余家大型钢铁企业,完成《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与结构调整》调查报告,有关建议得到相关企业的积极反馈;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独特视角拍摄的微纪录作品多次斩获国内外微电影大赛奖项,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北科大学生已经成为助力社会发展的一支青春生力军。

三是营造了“敦本务实”的文化气候,获得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同。社会实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风建设,已成为与学校实践教育体系中特色突出的一环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程实施10年来,共有48858人次参与实践,累计服务达30万工时以上。根据学校对665名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友的调查,42.8%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实践让自己学习到了“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的作风;47.5%的毕业生认同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认为社会实践对自身就业发展帮助最大;62.5%的毕业生认为“崇尚实践”是学校最具代表性的校园文化精神。“深入基层、了解民生、树立群众观点”已经成为新一代北科大青年相同的价值追求。

(责编:邢华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