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IDEOLOGICAL EDUCATION

为着下一代 他倾心竭力——访文华学院校长助理、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 先进个人邓华和老师

2021-12-21
单位(作者):

秋冬交替,风渐凛冽,枫树的树干带着一丝时间的沧桑感,叶子从绿色慢慢蜕变成淡红,又慢慢成为透红的一片。真是:莫道枫欲晚,红烁映满天。

邓华和老师从华中科技大学退休后来到文华学院,算起来今年已是第六年了。

行政楼 A 座 213 办公室里,窗子透过的光不偏不倚地照应在办公桌上,一叠又一叠书籍,一沓又一沓文件,邓老师一篇一篇地阅读着。

“你们坐,你们坐”,邓老师亲切地让我们坐下,并从纸箱里拿出矿泉水递给我们。“你们希望了解什么尽管问……”。

“以我的年纪,我们关心下一代,关心的首先是我们的同学们,当然也包含比我们年轻得多的老师们。而我们的文华学院,更是我关心的对象了,因为学校发展好了,无论是对我们的同学,还是对我们的年轻老师来说,都是最好的关心。”。

提到“关心下一代”的对象,邓老师的眼中浸润着关爱与自豪。

一、关爱如流水 应向下一代

邓老师说,我们文华学院非常幸运。因为有著名教育家刘献君教授治校,尤其是刘校长一贯倡导的“个性化”教育非常好,这对学校取得巨大成绩非常重要。邓老师尤其赞同“立志、潜能、空间”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立志”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年轻人。他认为:关心下一代,最重要的就是要关心同学们是否立了志!所以无论是给同学们讲党课、讲潜能导师的课,还是参加同学们组织的活动,以及私下和同学们聊天,他都会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向同学们说明“立志”对于一个年轻人的重要性。他少年时代,家庭生活条件很差,近 10 岁才上小学,非常自卑,甚至让包括家人在内的很多人担忧:这孩子将来怎么办?但是由于被毛主席小时候立志发奋的事迹所鼓舞,从小就不服气的他也经常给自己打气:我虽然笨,虽然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只要我有志气,一样可以赶上时代的步伐。靠着这样的信念,他 33 岁才考上华中工学院的研究生。从那以后,他发挥“乌龟赛跑”的精神,硬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和文华学院两个有影响的大学都做出了有影响的成绩。

“小蚂蚁挪动了一颗饭粒,那它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有很多同学甚至老师都为邓老师的这种精神和努力而感动。随着我们与邓老师的谈话渐渐地深入,我们对他的尊敬,也渐渐地清晰。

谈到“如何关心下一代”,邓老师说,关心要落到实处,除了要给予下一代“精神上的关心”外,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是更重要的。

在他负责的工作范围内,他尽可能的关心学生们和他的同事们的成长。在看到同学们和他年轻的同事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时,他从内心的感到高兴。即使在本职工作之外,邓老师在学生人生规划和就业、考研等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2014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徐建昊同学是邓老师印象深刻的一名学生。当年临近毕业,徐建昊仍对就业感到有些迷茫。了解到情况后,邓老师主动为他联系了企业,支持他拓宽自己的眼界。最后在邓老师的支持下,徐建昊成功地进入了一家世界 500 强排名靠前的公司。这家公司一直以来只面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 985 高校,徐建昊是该公司招聘的第一个文华学院的学生。徐同学也很给母校长脸,进公司后干得非常好,在不长的时间内,年薪就已经超过了20万。“这可能是我们文华学院的毕业生中薪水最高的学生了”。邓老师高兴地说道。

这些年,邓老师为好几十个同学成功地介绍了工作,让他们都有了很好的施展才华的平台。为此,邓老师还曾被评为文华学院“就业工作先进个人”。除此之外,他还帮同学们考研和帮助年轻老师们在小孩上学、甚至亲属就业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身在文华 奉献文华

邓老师一退休就来到了文华学院,为此,他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为他提供岗位的学校。特别让他念念不忘的是,他在华中科技大学差不多延迟了一年才退休,但是文华学院“虚位以待“,一直把这个岗位为他留着,这让邓老师十分感动,也让他有了把全部的余热贡献给文华学院的朴素情感。

出于对刘献君校长“个性化”教育理念的由衷敬佩,他从进入文华学院的第一天起,就决心为“个性化”教育理念的践行和推广出一把力。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民办高校。邓老师眼含泪光的对我们说:别看我这些年为学校做成功了一些事,但是我失败的事情更多,我基本上是做十件事,才能够成功那么一、两件事。

我最开始联系了好几个企业家朋友,都被婉言谢绝。最后,我联系到了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具体事务负责人肖开廷先生是我的一位多年好朋友,10多年前多亏肖先生的鼎力相助,田家炳基金会助建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田家炳楼”。谁知道这次我一开口,对方就说:对不起,邓先生,我们不对民办学校。但是我不死心,反复向对方宣传刘校长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架不住我的“死缠蛮打”,开廷先生终于松口:谁叫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呢?那就试一试吧。由于刘校长的“个性化”研究本身就硕果累累,更由于在刘校长的亲自指导下,周进博士准备的申报材料非常漂亮,这就有了田家炳基金会资助我们文华学院开展“个性化”教育研究的第一个“一百万”科研资金,从而也开创了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内地民办高校开展教育研究的先河。对于文科,一百万科研资金,不要说是在民办高校,即使是在全国的公办高校,也是十分罕见的。更重要的是,三年后,田家炳基金会又为文华学院的“个性化”教育研究提供了第二笔一百万研究资金。

邓老师深情地对我们说:刘献君校长是他敬佩的人士之一,年过七旬还那么勤奋,取得的成就还那么突出,我应该好好的向刘校长学习。所以,刘校长每次做出的重大决策,邓老师总是在行动上迅速落实。当年,刘校长第一次提出:文华学院要拥抱光谷、争取大项目。会议一结束,邓老师一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就四处打电话、发信息,希望找到能够为我们文华学院提供大项目的合作伙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好几年的辛苦努力,在邓老师的积极穿针引线下,终于,以著名企业家邝远平先生担任董事长的炎黄集团旗下的“中澳大数据有限公司”和我们学校的合作结成了丰硕成果:先后有两个百万级别的横向科研资金打到了学校账本上,更重要的是,有此重要支撑,我们学校第一次申报成功全国一流专业,这在全国的民办高校都不多见。就在本月初,该公司又和我们学校合作,成功地举办了“文华杯·国际网络安全攻防对抗联赛”,被中央电视台播放,更重要的是,还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可以说是“拥抱光谷、争取大项目”最成功的典范。

“只要是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有益的事,无论是否我的工作范围,我都会尽我所能,竭力去做“。这是在谈话过程中,邓老师对我们谈的最多的一句话。的确如此,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刻,他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由于年龄原因被婉拒,在得知学校保卫人员在值班时没有口罩,一支旧口罩要带好长时间,他在第一时间内想方设法弄到了一些口罩,再找关系恳求到了一张通行证,然后驾车穿过空无一人的三镇,送到了工作人员手中。在邓老师的手机里,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的留言:在文华学院的许多重要成就中,我们都能看到邓老师的身影。也正因为如此,在得知邓老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工作者”、而且是全省民办高校唯一的获奖人的消息后,不仅仅是在文华学院,甚至是在华中科技大学,认识邓老师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大家都由衷地感慨:为着下一代,他倾心竭力了。

责任编辑:加 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