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佟琳老师的课,看着前面的时钟,我希望时间慢一点”“佟琳老师的课太精彩了!”“像佟琳老师这样的金牌好老师就该出多点录播课的!”“真心喜欢听她的课,思路很清晰,讲得好好!”近日,由广东医科大学佟琳老师讲授的外科休克课程在2018级相应班级陆续开课,如同一年一度的固定活动一般,几乎每年这个时候佟琳都会在朋友圈走红一次,因为学生们都太喜欢她讲的课了 。
![微信图片_20210107095928.jpg](/__local/9/48/9A/FE399B5253DC919F4F97EE0AE9D_E8D08855_D22F.jpg?e=.jpg)
风趣幽默情景剧,生动引导好记忆
佟琳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和整齐响亮的回答声。在她的描述中,所有器官组织都是活灵活现的“人”,会生气、会说话、会自残;有恐怖分子、有警察;患者表现出不舒服是因为脑和身体在吵架,多选题获选率最高的答案还会向同学们发表“获奖感言”。病理病生不再是一板一眼的文字,而是摇身一变,成了舞台上的一出好戏,成了故事书中的大城小巷、千家百态,轻松易懂又印象深刻。
18级学生范健辉认为,佟琳老师的课堂很吸引人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她会举例子,把知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比如,佟琳老师会把人体外周血比喻成瓶子,如果瓶子里面的液体少了,那就是外周血液绝对减少,如果把瓶子里的血放到一个大桶里面,那就是血液相对减少。
18级学生张文鑫同样举了几个例子:“休克发生后早期,脑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就会发脾气,同样人也会有发脾气的临床表现。”“人吃多了盐,就会喝水,细胞亦是如此,渴了就会喝水,细胞就会肿胀。”她表示,佟琳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用最简单易懂的例子去讲复杂的病理病生机制,让同学们真切明白了原理,知晓了器官之间的“精诚合作”。
佟琳先后担任过重症医学、医患沟通学和外科学总论三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她的表达能力很好,无论讲授哪一门课,她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清晰明朗的逻辑层次、丰富的学科“干货”、恰到好处的课堂节奏以及清楚又生动的谈吐,收获了无数学生的心。更有学生表示,“佟老师的医患沟通讲得我太感动了!又一次想要学重症医学!”
提升自身天花板,培养学生综合力
佟琳坚信“老师的天花板决定了学生的天花板”,好老师才能教出好学生。作为老师,她就应该不断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她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3篇,高水平教学论文4篇,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国家级教学奖项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省级奖项2项,校级奖项若干。
在教学上,佟琳提到“不要低估我们的学生”,她强调老师要学会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机会。同时,她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临床思维。“医生的工作目的不是下诊断,而是救人,真正的临床诊断是复杂的,希望大家不要理想化了。”“没有突然病情恶化的病人,只有突然发现病情加重的医生。”她会在课上不厌其烦地强调实际临床工作的高难度和高强度,以此来提醒学生要升级学法,对课本知识进行剖析理解,真正掌握原理。
她讲课不会读PPT或者读课本,而是根据她对知识的理解,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路讲下去,在讲的同时把知识点拓展到各个方面。听她的课,学生往往需要快速运转大脑,动用所有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各种对比归纳。范健辉同学表示,佟琳老师会把他们以前所学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线,这样很方便他们去记忆。张文鑫同学则感慨道:“一节外总课涉及了组胚、病理病生、生理生化,就连我之前觉得学了是应付考试的医用物理学都用上了——用公式算出血管收缩的半径和血压的变化的关系。佟琳老师让我明白,学过的知识都是有所应用的,没有学而无用的知识点,只有不会应用的学生。”
![微信图片_20210107095935.jpg](/__local/D/55/31/6D368D2AE4712EF844FC28A47A8_1BDC585C_16FB5.jpg?e=.jpg)
待人以人文关怀,对己以客观反思
作为校附属医院的一名副主任医师,让佟琳刷屏朋友圈的不仅有她精彩的课堂,还有她动情的从医心得。在2017届“感恩·再出发”毕业季活动上,佟琳发表了被称为“大学里听过的最好的从医心得”的讲话。
佟琳提起自己在实习之初就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死亡病例——50岁脑干出血男性患者,发病至死亡不足2小时,这让她深切感受到了疾病的凶猛和生命的脆弱。她反问自己:“想当医生吗?”反复思考后的回答是:“想!”于是她更加努力学习,认真完成各项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从医多年来,佟琳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的审视和反思。她讲起自己患病的经历,谈到病情不明时的焦虑、忐忑以及疾病给身心带来的疼痛、冲击。这种时候,她联想到了她的患者在就诊时的心情和感受。她又问自己:“我是否算得上是个好医生呢?”她觉得从病人的角度来看,她还不算。于是,病愈重返岗位的她,时时注意对患者多说一句安慰、一声事先告知或是一次鼓励,争取给患者更细致的关怀。她说:“从那时起,我常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去尝试角色互换,从而引导自身的医疗行为。”
至今,佟琳从事重症医学临床诊疗工作已有15年,先后主持省市厅级课题4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达10篇。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因为她十年一日的自省之心。在对自己的反复叩问中,她始终觉得自己还不合格,便把反思化成行动,不断提升自我,追逐更高的目标,为临床诊疗工作付出更多心血。
在佟琳老师看来,行医和教书是一样的道理,医生要有医德,老师要有师德。她认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更新知识的能力、有人情味的人文关怀、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一名合格的老师就该言传身教,不仅要有专业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也要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