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初,《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权威发布了最具影响力期刊登载的论文和发文作者数据。在高等教育最活跃作者的名录中,文华学院校长、教授刘献君排名全国第三位。
收获背后,是刘献君几十年来不忘初心,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学术研究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对教书育人倾心投入,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创新“个性化教育”特色;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的不留余力、不懈奋斗。
![](/__local/6/B5/81/5D61605DBA0B811D448DF4BBB81_EC690C15_447B.jpg?e=.jpg)
刘献君校长为同学们作“周日晚点评”
“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刘献君已年过七旬,原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每年文华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刘献君都认真思考,精心准备,对新生提出触及心灵深处的寄语。
近几年,他先后发表了题为《尊重》《责任》《境界》的讲话,被学生们称为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成年礼”。
刘献君对学生传授的是知识,塑造的是人格。他带的一位博士生,曾因为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一点偏差,行为上有些不恰当,面临退学,该如何处理?
学校征求刘献君的意见,刘献君作为导师,决定留下学生倾心帮扶。他首先从思想观念上对其进行引导,慢慢对其行为批评纠正,然后在学业上进行指导,最终这个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博士论文也做得非常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答辩的时候,这位博士生激动得泪流满面,他深知没有导师刘献君的努力,他不可能完成学业,他的人生轨迹将发生改变。刘献君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师生们眼里,刘献君是一位对工作对学术非常严肃认真的年长者,但他从不随便批评学生,对学生的关爱常常细致入微。
2015年,一名金融专业的何同学得了重病,住进医院,其家庭承担医疗费十分困难。刘献君得知后,来到何同学的病床前,表达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亲切慰问,并告诉她,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她。临别时,他自己掏出3000元交给其父母。何同学的一家感动不已。后来,师生踊跃献爱心,为何同学捐款10万余元。
刘献君特别喜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他曾说: “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跟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学习,互相提高。”
文华学院2016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朱伊同学,在校期间参加学生座谈时曾说过一段话:“个性化教育的起点是尊重学生,终点是学生尊重。”刘献君很认同。
得知朱伊同学考到美国读研后,2017年寒假期间,刘献君利用因私赴美国的机会,乘车数百里专程到南加州大学,看望了朱伊同学。刘献君关心她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和她就个性化教育等问题深入讨论。
![](/__local/0/CB/CB/080A158F9E76A04E1C85D709B16_EF8F4307_850C.jpg?e=.jpg)
刘献君校长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与朱伊同学交谈
朱伊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见到自己母校的校长,感到非常激动和高兴。后来回国探亲时,她在父亲的陪同下,特意来校拜访刘献君校长。朱伊的父亲说:“遇上刘校长这样的老师,真是太幸运。”刘献君说:“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就会投入更多的真情和爱心。”
“我是当老师的,应为教育事业奉上一片赤诚”
刘献君特别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心谈话,了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要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刘献君心里,把每一位学生的前途命运都看得很重。
2018年10月,文华学院公布了103名学生学籍异动的决定。刘献君认为不应简单地处置,他牵头成立了学籍异动学生访谈工作组,逐个访谈查找原因挖掘潜力。
2017级金融学李同学因几门课程考试不及格而留级了。当她知道校长要亲自找她谈话,心里忐忑不安。但与刘校长面对面后,她发现校长亲切耐心地帮助自已查找原因,非常感动。情绪好了许多,她的信心也树立起来,表示能接受留级,一定以积极的姿态查找自己的不足,认真学习。争取通过考试,回到原来班级。
刘献君自1970年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投身教育事业近五十年了。他先后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文学院长等职,并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无论什么岗位,他只说:“我是当老师的,当老师就要为教育事业奉上一片赤诚。”
与学生的深度交流,也让刘献君在教育学术研究方面有了深刻的思考和鲜活的材料。
早在2005年,刘献君通过对百余名学生的访谈,探究了“挖掘学生潜力,开展立志教育,提供发展空间”的个性化教育问题。由此,刘献君思考着、研究着,在文华学院推导个性化教育,十几年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文华学院“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全国数十位专家学者来校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
![](/__local/3/34/12/6B384EBE9E01CAAE8BBC74E6192_994BA61E_3FE6E.jpg?e=.jpg)
刘献君校长向来访的专家学者介绍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特色
“春节期间做学术研究,很清静”
刘献君青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在其《我的求学之路》中曾描述,其求学之路非常艰难,从而养成了珍惜学习时光、勤奋努力工作的习惯。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高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从1980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后,几十年来,共发表了268篇论文,24部专著,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稿。
其实,刘献君是全国院校研究会会长,还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第二届高等教育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身兼多重职务的刘献君,日程表上是没有节假、休息日的,一年365天基本都在工作。
每年舂节期间,城乡处处张灯结彩,是人们休闲玩乐的好时机。然而,刘献君则会“躲进小楼成一统”,大年初一都在办公室里,钻进自己收集的资料堆里,埋头研究学术问题,孜孜不倦,自得其乐。有时家人和学生问他,春节为何也不休息?他说:“休息的方法有多种,对我来说,读书写字做学术研究,就是最好的休息、快乐的享受。春节期间,比较清静,正好做自己想做的事。”
多年来他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全国人文社科图书一等奖,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常常有人问他,“您这么大年纪了,写了几十年,怎么还有那么大的精神搞学术研究?”
刘献君回答道:“因为我始终处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实践是发展的,变化的,生机勃勃的,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坚持开展研究,就能不断地产生创新点,写出好文章。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永无止境。”
近日,中国知网整理2006年至2018年,全国高校教育学界学者的中文学术期刊发文、被引情况,推出《全国教育学—学者论文指数排名TOP50》。刘献君以综合指数715.14,全国排名位列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