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IDEOLOGICAL EDUCATION

这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之后,思政课老师这么说

2020-03-27
单位(作者):

为了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转换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明确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这堂空中思政大课,吸引的不仅仅有广大学子,以育人为本的思政课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且看我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全喜在听课后的所思所想。

讲高度、挖深度、拓广度与增温度——学习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有感

一、深化理论认识,用学术讲政治——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高度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讲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讲政治,要有政治意识,要有政治眼光,要有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有能够讲政治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上完这次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4位专家政治信仰坚定、理论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他们经过对疫情防控的理性思考,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将自己对疫情防控的学术研究融入思政课堂。无论是讲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人与自然的理性反思,还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治理疫情历史经验,又或是讲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无不深深体现出4位专家深厚的学术功底。因此,对于新时代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而言,上完这次思政大课,首先深深感到的是真正讲好思政课,真的需要强化理论研究,学会用学术讲政治。

二、立足经典思想,解析基本原理——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深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要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需要扎扎实实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4位专家在讲课中论及“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绿色生活方式”时,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信手拈来,涉及的经典著作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自然辩证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论述。正是源于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4位专家才能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了然于胸、对生态兴衰与文明变迁的关系理解深刻、对主观自律与刚性他律的解析精准到位。也正是基于对经典著作的深入把握,4位专家才能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事务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建设规律的观点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因此,对于新时代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而言,上完这次思政大课,深刻意识到要让思政课“讲理透彻”,需要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看家本领,深入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学习。

三、总结历史经验,关注世界视野——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广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一个过程,既需要对纵向历史经验的总结,又需要对横向世界视野的关注。回首过去,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启迪当前、指引未来;立足现在,关注世界视野是为了增强自信、凝心聚力。4位专家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展现其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世界意识。艾四林教授指出构建疫情防控命运共同体,解析全球共同应对疫情的责任与担当;秦宣教授从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角度解析疫情防控,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合理可为,但同时要注意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王炳林教授回溯中华民族数千年抗疫史,全面解析中国数千名抗疫经验的当代价值。冯秀军教授通过对中华民族悠久爱国历史文化的弘扬,深刻阐释当代青年历史责任与担当。4位专家的讲课既有对纵向历史的总结提炼,也有对横向世界的对比分析,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对于新时代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而言,上完这次思政大课,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思政课上要想“站的更高一些、看的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厚重的历史经验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四、密切联系实际,教学贴近学生——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温度

理论学习着眼于理解更着重于应用。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需要思政课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充分彰显出思政课的温度。这次疫情防控思政大课,4位专家结合本科阶段4门思政课,进行了疫情防控融入思政课的精彩示范。在观看思政大课的过程中,眼球始终盯着屏幕,思绪始终跟着专家。结束之余,我一直在沉思一个问题,为什么4位专家的思政课能够时时抓住大家的眼球?让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4位专家的思考同向同行?除了上述3个方面的原因之外,我认为还有独特的地方,那就是4位专家的讲课密切联系实际、教学贴近学生。从整个思政大课来看,4位专家做了精心准备,一方面全面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对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特点精准把握。一个个真实的疫情防控案例、一组组精准的疫情防控数据、一幅幅感人的疫情防控照片、一句句贴近学生实际的话语表达……,这些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思政大课环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切实拉近了主讲专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对于新时代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而言,上完这次思政大课,充分意识到要让学生“真心喜欢”思政课,就需要增加思政课的温度,真正做到理论阐释回应现实问题,思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李全喜,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累计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招标、其他省部级及相关课题20余项。曾荣获首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北京市高教原理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并先后获评全国高校思政课影响力人物、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京高校思政课特级教师、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人才等多项荣誉。)

责任编辑:zhangzh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