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所强调的“促进钢铁行业的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4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指导,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碳中和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冶金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

现场合影
本次论坛以“绿色低碳冶金”为主题,共有10位院士莅临指导,5位院士和21位行业顶尖专家作主旨报告,400余位国内外相关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主管科技的相关领导、知名企业研发管理人员及研究生等代表现场参会。

焦树强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毛新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沈政昌,中国工程院院士、燕山大学刘日平,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Peter Sachsenmeier,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东北大学朱鸿民,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徐春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超,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日本东京大学Kazuki Morita教授,英国华威大学李祖树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教授,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魏世忠教授,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倪红卫教授,中国五矿集团冶金工程首席科学家叶恒棣,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李红霞教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先进不锈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建民,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常海,中南大学王万林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席晓丽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瑞润教授,安徽工业大学龙红明教授,上海大学钟云波教授,鞍钢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院炼铁技术研究所所长朱建伟,重庆大学李谦教授,东北大学刘承军教授,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一级科学家张福明,南方科技大学张作泰教授,河钢承德钒钛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宝华,学校副校长张卫冬教授、焦树强教授出席本次论坛。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展规划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冶金学科教授、师生代表参加论坛。焦树强主持论坛开幕式。

田志凌讲话
田志凌对第六届冶金创新国际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并高度肯定本次论坛的意义。他指出,应以本届论坛为起点,秉持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理念,共同构建全球钢铁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工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冶金智慧。

冯超讲话
冯超指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推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冶金行业的深度交流与协同创新。他表示,与会嘉宾应以冶金创新国际论坛为契机,深化合作,创新突破,共同开创全球钢铁工业更加绿色、高效、智能的未来。

张卫冬讲话
张卫冬表示,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深耕冶金学科前沿,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当前,全球正处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窗口期,“双碳战略”不仅是重塑经济格局的核心驱动力,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他指出,本届论坛以“绿色低碳冶金”为主题,聚焦碳热流程创新、近零碳技术、资源绿色利用、超低碳流程再造等七大核心议题,既回应了国家“双碳战略”的迫切需求,也彰显了全球冶金同仁共谋绿色未来的责任担当。他提到,将借助此次论坛的机会,联合全球顶尖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搭建高水平对话平台,汇聚前沿科技、激发创新动能,为全球冶金行业注入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与“国际方案”。




专家作论坛报告
论坛期间,毛新平、Peter Sachsenmeier、沈政昌等26位海内外院士及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碳热钢铁冶金流程低碳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有色冶金新技术、近零碳钢铁冶金新技术、资源绿色利用与过程污染控制、超低碳排放钢铁流程再造冶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以及绿色低碳先进材料等重要议题依次作了大会报告,探讨了高效低耗、智能制造、节能减排、高端产品等领域前沿技术。论坛还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朱荣致闭幕辞
论坛最后,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荣在闭幕辞中再次感谢了国内外冶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出席论坛。他表示,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秉承“创新、开放、协同、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努力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创新成果。同时,实验室也期待与更多的国内外同行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为推动全球钢铁冶金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论坛不仅搭建了全球冶金领域顶尖学术交流平台,更彰显了国际社会携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共同决心。通过思想碰撞与协同创新,为全球钢铁冶金行业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助力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摄影: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
(责编:付云笛、薛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