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COMPREHENSIVE NEWS

学校组织观看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2020-11-24
单位(作者):学生工作部

11月20日下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以“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之路”为主题的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作专题报告。我校组织百余名师生在建龙报告厅进行集中收看报告会,昌平创新园区、管庄校区同时设立分校区直播会场,各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均积极组织师生集中或自行观看。

1_副本.jpg 

学校主校区会场直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践行科学道德,树立良好学风是科技教育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并着力“健全科技伦理体系”,这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广泛宣传勇于探索、勤奋钻研、不计名利、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有利于推动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治理新格局。

樊锦诗先生在报告中回顾了改革开放前历尽艰辛来到敦煌、扎根敦煌,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的故事,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社会广阔的文化风情和民俗场景。当她讲到“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在场的师生无不动容、备受鼓舞。

戚发轫院士在报告中回顾了几十年来作为航天人秉承的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他指出,一个人没有爱不可能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而一个人最伟大的爱是爱国家、爱人民、爱事业、爱团队,青年人要以爱国主义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明确自己身上肩上承担的任务,用一种精神与信念为自己的工作不断奉献!

 2_副本.jpg

昌平创新园区直播会场

3_副本.jpg 

管庄校区直播会场

樊锦诗先生与戚发轫院士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经历,他们的经历是感人至深且催人奋进的。聆听报告的师生纷纷表示将铭记勉励,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学好专业知识、立足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4_副本.jpg

学院组织学生集中观看直播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博2020级研究生李新跃说:通过参加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我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工作绝不是说一说,而是要用严谨的态度,正确的思想,实践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里。传承航天精神,建设航天强国,戚发轫先生提到了梦,是中国的梦,民族的梦,还有个人的梦。我们怀揣梦想,才能脚踏实地,我们还要有一种精神,航天事业者的航天精神,考古工作者的考古精神,采矿人的采矿精神,都可以融合为中国人辈辈相传的时代精神,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面临的艰难险阻已经被他们所克服,我们面对新时代的困难也绝不低头。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博2020级研究生田园说:今天的报告让我感触良多,无论是樊锦诗先生基于对敦煌文化的热爱而义无反顾的投入,还是戚发轫院士基于科技强国的愿望而一次次攻关技术难题,都让我明白科研和求知的道路上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是科研的成果往往也是回馈社会、回报国家最好的礼物。因此,在今后科研的道路上,应要坚守热爱、坚持信念、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同时更要坚守诚信做人、诚信科研这一底线,力争用自己努力的成果为国家、为社会增添一份力量。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博2020级研究生厉飓洲说:观看今天的直播后,作为博士生的我受益良多。科学精神就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更需要秉持艰苦朴素、勇于探索的精神。樊锦诗先生以及戚发轫等学者院士他们身体力行,完美诠释了科学家以及学者的定义。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和所拥有的条件强于他们很多,在这样优厚的条件下,我们更要谨记前辈们的教诲与嘱托,不怕吃苦,专心科研,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硕2020级研究生宋晨杰说:今天,作为20级治硕学生能代表学院参加这节视频讲座我非常荣幸,同时,我也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能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有幸聆听两位科学前辈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为人民、为国家的所做、所思、所感。这场讲座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的责任。看到戚发轫院士的一生是为国效力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更是谦卑的一生。他对于学问、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谦卑的,这种敬畏科学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研究的人学习。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学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以及行业常规的基础上,秉承诚信的品质,不断地求实创新。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于走出舒适区,敢于探索无人区。樊锦诗先生用57年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榜样精神,确定目标坚定步伐向前走。两位前辈都指出,创新造就未来。所以在生活中积极创新,敢于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司聪敏说: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只有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出精品力作。作为研究生,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只有诚信科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尹豆说:今天有幸观看了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教育报告会,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一代接一代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科学家们的努力奋斗。他们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了无数星辰,他们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西迁精神彪炳史册。作为计通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应该时刻以会议精神为指引,潜心科学研究,助力科技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中国道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郑新会说:今天下午,我在活动礼堂观看了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题报告。报告会中,樊锦诗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感悟,她一生奉献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事业,致力于守护和研究文化遗产;戚发韧院士用亲身经历诠释了航天精神的时代意义。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技的力量。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后备队,应该坚守爱国、创新、求实的精神,全身心投入科技实践,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和修养赢得社会的尊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勇做科技高峰的攀登者。

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杨润初说:聆听“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让我感触颇深。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坦途也没有捷径。作为一名研究生,更要肩负科研使命,应该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于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樊锦诗先生的讲话中,我感受到了一位把一生都奉献在守护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科学家的国家情怀。在历史大环境毫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她始终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完成了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反观当下科技飞速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只有不断地科研创新,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文法学院研究生张立玥说: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今天举行。这是一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所作的专题报告。身为研究生的我们,在线上进行了观看。硕士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而言,其知识储备有了大范围的提升,接触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的机会也增多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有了一定范围的扩大。扮演着研究生角色的我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更迫切,因此在日后的学习中,我们定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尊重知识,不剽窃、肯吃苦,脚踏实地,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杨凤琦说: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聆听樊锦诗院长“敦煌文化建设”、戚发轫院士“建设航天强国”的报告后,我认识到科研工作要有耐力,沉得住气专心研究;要有魄力,敢于有所突破和发展创新;要有定力,把科学追求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家的科技、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奉献是离不开的,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练就过硬的专业研究技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郑佳仪说:聆听完此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我深受感触。科学因纯净而美丽,诚信的声誉是科研工作者重要的个人资产。恪守求实精神、维护科学道德对于刚刚踏进科研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十分重要。我们应遵守学术规范,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统一起来,以深厚的学识和修养赢得社会的尊重。科学的火炬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传递才会光芒万丈,因此,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国家建设中去,要做科技高峰的攀登者,恪守求实精神,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作为当代科研工作者,我们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郭秋菊说:今天我观看了全国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讲会,深深为科研学者们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兢兢业业的精神品质所震撼。敦煌壁画工作需要细致和耐心,面对技术上的难题,樊院长尽心尽力,攻克难题,并不断利用所学所识更新图像信息采集的技术与手段。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李佳欣说:观看完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刚毕业的樊锦诗来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父亲曾十分担忧她瘦弱的身体,写了一封信叫她转交给校领导,换个工作地方。但在那个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大漠戈壁中,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不为名利,不觉遗憾。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在学术也应该是如此,抛弃杂念,做好一件事,才能获得成功。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敏说:观看完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我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戚发轫干航天的经历有些传奇:搞过导弹、火箭,后又去研制卫星,因此,在共和国航天史上他留下了许多“第一”——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这么多的成就,来自于他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和坚持奋斗的勇气与决心。这都值得我们学习,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不断奋斗。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老师王庆梅说:作为一名老师,我一直秉承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今天观看了《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导师,更加体会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我们自身从事科技活动和研究生指导工作中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标准。为此,我们在从事研究整个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坚持不懈,进而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硕2020级研究生崔艳娜说:很荣幸参加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此次会议让我感受颇深。其中全国政协主席万钢提到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去,让我为之动容。敦煌研究院樊锦诗先生“守一不移,奉献敦煌”的精神让我为之震撼,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州飞船总设计师戚发韧院士关于“传承航天精神,共建航天强国”的号召让我为之振奋。两位报告人都已上了年纪,仍然在为国家做贡献,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把自己的理想树立在中国梦的基础之上,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保证学术诚信,做一个有道德,有诚信的新时代研究生。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2020级研究生肖娟英说:今天下午有幸聆听中国工程院戚发韧院士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的专题报告,感受颇深。樊锦诗先生,她潜心大漠50年,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她首先简单介绍了敦煌石窟,然后讲到了她当时被分配到敦煌的经历以及当时她在敦煌的生活条件,她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她也讲到当时有过无数次离开敦煌的想法,但最后都坚持了下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她说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保护和守护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这句话令人泪目。第二位报告人是戚发韧先生—神州飞船之父,他讲到了老一代的科学家将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一无所有变成了航天强国,他提醒我们年轻人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航天事业还需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承、去建设,戚先生振振有词的报告,令人热血沸腾。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建设现代科技强国,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我们要以前代科学家为榜样,担负起新时代科学家的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全身心地投入科技创新,始终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摄影:学工部)

(责编:付云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