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社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43栋居民楼,住户3022户,管辖总人口11428人,常住人口 7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24人,流动人口2730人,是一个人口密集,人员结构复杂,深度老龄化的大院型老旧小区。
北科大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传统。早在2011年,社区就在部分楼宇前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在广泛发动宣传的基础上,结合社区特色,“以点带面”探索垃圾分类模式,同年获得“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小区贡献奖”。
今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这一年里,社区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将垃圾分类工作抓实抓细,力求打造特色亮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社区。
一是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制作《北科大社区致居民的一封信》彩页,指导居民正确认识四分类桶和投放要求,并标注出垃圾投放点和大件垃圾暂存点。采用“面+点”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美丽社区》报、宣传橱窗、横幅、楼门信息栏、电子屏、公众号、微信群等载体,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密集型的宣传动员工作,加大宣传频次和覆盖面,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同时针对重点住户开展精准入户,加强点对点的宣传,让垃圾分类真正入脑入心,内化为居民生活习惯,切实提升居民的分类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全年开展宣传活动近百次。
二是党建引领带动多方联动。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带动网格单元、社区物业、志愿者“三驾马车”,形成多方联动的格局。社区党委充分发动网格单元负责人、物业工作人员,以及由楼门长、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各组垃圾桶站旁值守,向投放生活垃圾的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从源头上保证垃圾“纯度”。发挥“三员三带‘代’”品牌项目优势,调动辖区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资源,通过开展“不忘初心在社区 美化家园我先行”及城市清洁日等主题活动,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多向发力、良性互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是顺利完成“三步走”计划。社区稳步推进从“撤桶并站”到“定时投放”再到“定时定点投放”的“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撤桶并站”。将原有的40组垃圾桶站点位减少到26组。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坚守岗位,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在各组垃圾桶站旁进行宣传引导。第二步“定时投放”。在非定时投放时段,社区统一撤走垃圾桶进行清理消毒,减少了蚊蝇的滋生,同时困扰居民的垃圾桶异味问题也不复存在。第三步,同步配置垃圾驿站。最终,在定时投放的基础上,社区配置了4组桶站和1个垃圾驿站,进一步规范垃圾投放,美化社区环境。
四是创新多样的活动形式成为垃圾分类“助推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社区党员、垃圾分类志愿者拍摄《垃圾分类,绿色环保》宣传片;开展可回收物专用袋发放活动,动员社区党员争当垃圾分类工作的先锋模范,辐射邻里;为培养居民养成定时定点、精准分类的好习惯,实现居民家庭厨余垃圾源头精准分类,创新性组织厨余垃圾积分兑换活动,进一步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通过向辖区居民、校内留学生、科大附中附小征集“垃圾分类我先行”书画、摄影、短视频、征文等作品,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提升广大居民文明素养。
五是“自查+督查”建立双重保障。建立“物业自查+社区督查”的工作模式。在各垃圾桶站配有宣传引导员的基础上,社区物业中心每天对垃圾桶站及周边清洁情况、垃圾桶及标识有无破损、厨余垃圾纯度及混投、混装、混运问题情况等进行自查,坚持厨余垃圾“日产日清”,及时做好垃圾清运工作,做到全流程可追溯。社区网格单元负责人加强日常巡视督查,形成“日检查、日报告”制度,建立工作台账,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强弱项、补短板,积极探索适合本社区的垃圾分类模式。同时,在自查和督查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社情民意,为垃圾分类工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六是精细化视角促社区治理。为了避免垃圾分类强制推行引起居民的不满情绪和抵触行为,社区采取人性化的精细化治理方式。在推行生活垃圾定点投放的过程中,立足居民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充分的调研,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最终由居民票选出厨余垃圾定时投放时段。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居民投放生活垃圾、各楼门微信群,以及居民意见箱、社区物管会接待日等渠道,倾听居民意见及建议,定期开展测评和评估,不断调整工作方案,积极探索建立以人为本、科学专业、高效善治的治理模式。
经过一年的扎实有力的工作推动,社区荣获学院路地区“垃圾分类先进集体”,7名居民荣获学院路地区“最美垃圾分类志愿者”。下一步,北科大社区将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以“三员三带(代)”、“楼宇协理员”等品牌项目为抓手,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推动习惯养成,引领从“指间”文明到“心间”文明的绿色、低碳、环保新风尚。
(摄影:居委会)
(责编:付云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