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COMPREHENSIVE NEWS

中国早期青铜冶铸技术的历史图景——我院陈坤龙教授受邀在“第五期青年教师创新沙龙”作报告

2019-11-25
单位(作者):科技史

11月22日,由北京科技大学工会与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五期青年教师创新沙龙”在校工会二层会议室举办,我院陈坤龙教授应邀作主题为“中国早期青铜冶铸技术的历史图景”的报告。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张秋曼,校工会副主席黄爱霞,青年教师及学生到场参加。活动由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曹文斌主持。

图1副.jpg

会议伊始,曹文斌教授介绍了“青年教师创新沙龙”开展背景,该沙龙主要邀请校内外研究成果突出的青年学者与青年教师分享并探讨学科交叉的创新与发展趋势,每个季度举办一次,采取学术报告为主、交流和研讨为辅的方式。随后,曹教授介绍了陈坤龙教授的科研经历及研究成果,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图2副.jpg

报告开始,陈坤龙教授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情况,及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对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成立、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简要的概括了成立至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随后,陈坤龙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其汇报的内容。

第一部分“丝路先声”:西北地区的早期冶金。陈坤龙教授介绍了早期人类对自然铜的使用,其后人工炼铜的出现及金属对文明起源的重要性等情况。梳理了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从1940-50年代提出的冶金技术西来说,至1960-80年代冶金本土起源说,再到1990年代以来,随着更多考古遗址的发现,学者从传统考古学及科技考古等方面研究论述了冶金技术研究从传播论到区域互动过程。还对研究院李延祥教授团队近十年来在河西走廊早期冶金调查与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构建了西北地区冶金本土化过程的年代序列及区域关系,该地区为早期铜器生产重要的区域中心。同时,阐述了对史前“草原丝路”上的物质文化交流及欧亚大陆两端物质交换的研究。

第二部分“华夏初成”:二里头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冶铸。陈坤龙教授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情况,对其青铜容器出现的意义及中国青铜时代的范铸技术的主要特征进行了介绍,以此对二里头时期中原地区的冶金生产格局,包括技术图景和经济、政治图景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唯祀与戎”:范铸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从工艺演进、规模、技术传播等三方面介绍了商代青铜冶铸发展情况。通过对鼎及斝在形式上的演变生动地介绍了青铜器随着时代演进的情况,以郭家庄M160及妇好墓M5出土情况为例展现了商代出土青铜器的规模,通过郑州商城及武汉盘龙城遗址出土铜器的对比,结合二里岗时期中原区域以外发现相关商代遗址的情况,阐述了二里岗时期向外扩展的情况,其主要驱动力是该时期中原王朝对珍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第四部分“天下大‘铜’”:商代铜器中的高放射性成因铅。陈坤龙教授首先介绍了铅同位素在考古材料中的发展及使用情况,并对中国学者使用铅同位素在青铜器产源研究进行了梳理,及商代青铜器中高放射性成因铅的发现对商代青铜矿料来源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其博士论文中关于陕西汉中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合金成分及同位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讨论了该地区该时期重要的考古学意义,探讨了晚商历史与地缘关系的“铜”视角,并提出了秦岭地区有可能是高放射性成因铅产地的假设。

图3副.jpg

汇报结束后,在座老师与陈坤龙教授对古代材料中铅同位素研究与现代地质调查的关系、古代青铜器铸造之初的颜色、考古学中“文化”与“文明”的定义、古代青铜器命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