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4日晚,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星期四人文讲座第二十四期第五讲在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新修《清史》传记组副组长李治亭老师给现场的同学做了题为“失落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反思”的精彩讲座。

李治亭,吉林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研究员,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新修《清史》传记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老师一直致力于清史兼及明史与东北史研究,并从历史的角度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至今已主编并出版《清太宗全传》、《努尔哈赤传》、《清康乾盛世》、《关东文化大辞典》、《吉林省百科全书》、《东北通史》等专著25部;发表论文《论清太宗的历史地位》、《论边疆问题与历代王朝盛衰》 等220余篇。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李治亭老师对中国文化的阐释注入了历史学的丰富内涵。讲座伊始,李老师以我国改革开放为源头,认为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之后文化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现今中国的文化成就与经济发展成就不相匹配。随之,他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他的“文化器官”的观点,深刻地剖析了很多当前的热点文化现象,并将其概括为“造城运动”、“造型运动”、“造星运动”、“造神运动”、“农民工运动”和“造假运动”等。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很多问题,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问题,因此必须在文化上解决。有人认为,当前中国文化失落了、丢掉了,中国文化的品质特性、信仰传承失落了。但文化是在记忆中发展,而非在消灭中发展。他强调,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是人的精神的体现,绝不可以把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也不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因为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不可偏废。
讲座一直在李老师的和蔼可亲与谈吐幽默中进行,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李老师针对同学们问题进行了巧妙地回答,彰显了一位文化大师所独具的风格。李老师的讲座使现场观众领略了文化的魅力,也体会到文化的重要性。正如李老师所说,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愚蠢的民族,我们应该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绝不能失落了自身的文化品格。本次星期四人文讲座带给大家一个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国文化现象的思考,激发了大家全面与理性的看待中国文化现象的热情。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