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晚7点,文法学院星期四人文讲座第二十五期第一讲在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尚智丛教授做了题为“明末清初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启示”的精彩演讲。
尚智丛,现任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任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作为北大哲学博士和资深教授,其学术造诣贡献卓越。尚教授以自己多年对历史严谨卓越的研究总结了简洁凝练的讲座材料。他指出,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大变革,政治上明清朝代更替,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各阶层矛盾尖锐,清入主中原后广泛吸收汉文化,在天主教东传的大背景下,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得到长足的发展。尚教授以四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历史事例为载体,提纲挈领而又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勾勒出了那一变革和动荡并存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一:利玛窦进京。利玛窦的进京将科学传授给皇帝与士大夫,使科学由上及下得到传播;第二:《几何原本》等书的翻译。《几何原本》第一次把欧几里德几何学及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同时确定了许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几何学名词,如点、直线、平面、相似、外似等,是我国近代数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第三:修订《崇祯历书》,该书的修订使格物穷理之学得到官方的认同和发展,并在这个时期内逐步完善起来,发展成为重要流派;第四:康熙八年八月,在“康熙历狱”事件中蒙冤的汤若望、李祖白等人得到昭雪。历狱事件是清初中西历法之争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它也凸显了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于掀起历狱的杨光先而言,西学的流播从整体上对儒家学说和中华文明构成了严重威胁,直至后来康熙为汤若望、李祖白等人平反,历狱事件以传教士们成功翻案而告结束,在这一场中西历法之争中西传教士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也为西方历法传入中国扫除了一大障碍。这四件大事推动“格物穷理”之学成为中西会通的独特产物,并形成了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前近代形态”,在知识观念、方法以及具体知识等方面为近代科学知识全面进入中国做了准备。对于这一历史性阶段,尚教授强调: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的学识变革与社会变革,而变革的根本动力来于内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借鉴不同时期的社会经验来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
讲座最后,在场同学纷纷就不同观点与尚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讲座带领我校学子以“借古为镜”的全新视角来认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让大家受益匪浅。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