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COMPREHENSIVE NEWS

文法学院星期四人文讲座——谈北京起源 看北京发展

2012-05-04
单位(作者):张晓君
 

201253日晚7点,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星期四人文讲座”第26期第1讲在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张宝秀教授做了题为“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的精彩讲座。

张宝秀,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人文地理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科协委员,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老师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教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曾被评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等光荣称号。

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张教授从北京的地理区位与环境背景、北京城的起源与历史演进、北京的文化特点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三个部分对北京城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梳理和阐述。首先从北京所处的地理单元和文化区入题,张教授阐明了北京城起源与发展的基础及其必然性。北京位于华北平原(旱地农业文化区)、蒙古高原(牧业经济区)和东北松辽平原(狩猎采集经济区)三大地理单元和文化区的交汇之处,自古以来就处于中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而燕山山脉的南口、古北口和喜峰口等主要天然通道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地理基础。由此看出,北京能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首都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它的历史地理区位的重要性。

其次,张教授详细地讲述了北京城的起源与历史演进。北京出现的前奏是新石器时代的诞生,昌平的雪山遗址、平谷的上宅遗址等都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已然存在。而西周蓟燕分封则拉开了北京城发展的序幕。张教授细数历朝历代,解析北京的发展进程,梳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北方军事重镇,到辽南京陪都、金中都-北方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元大都-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直至明清北京城建设的历史脉络;同时解读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目标的提升:“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让同学们体会到北京城辉煌的历史及深厚的底蕴。

最后,张宝秀教授讲解了北京的文化特点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北京是世界的东方文化之都,历史上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京师平民文化并存,其地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成果,具有兼容并包、厚德载物、雍容大度、讲究礼节、政治敏感等特点;北京现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化资源,特别强调大运河是北京南北文化交汇地的重要通道,城市中轴线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保护作用。张教授提出,北京正在加大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和点、线、面、体历史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力度。作为北京的大学生,同学们应继承与弘扬“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为首都北京的文化传承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讲座尾声,同学们都积极表达了自己对此次讲座内容的看法,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并和张教授一起积极探讨,交流意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学术氛围浓厚。本次人文讲座带领我校学子以全新的地理历史视角去探究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激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好奇心,使大家在深入了解北京城市发展的同时,增强了对首都北京的热爱。

 

(责编:邢华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