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COMPREHENSIVE NEWS

三个“做”与五个“一”——新生班主任系列报道之陈景活

2010-11-25
单位(作者):机械学院高浩

 

陈景活,一名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优秀学子,回想到自己大一时是多么地渴望一个老师的指导,为了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少走些弯路,在自己大学里的最后一个学年,他放弃了在清华做项目的机会,选择了新生班主任的角色。在新生班主任的岗位上,陈景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更加总结出了甚是精辟的三个“做”与五个“一”,以此作为他对新生的寄语。

我是新生班主任

作为一名新生班主任,陈景活拥有自己的特色——喝咖啡、因材施教。

在与新生沟通的方式上,陈景活选择了“喝咖啡”。他说,集体班会座谈难以让学生们真正地敞开心怀、说出心里话。相反,“边喝咖啡边谈心”的方式能够成功地让学生们主动说出自己的问题与疑惑,然后自己再给出相应的方法和建议。学生们似乎也是爱上了这个方式,现在,“一对一、喝咖啡”成为了陈景活每周必须要做的活动。

“因材施教”是陈景活的又一特色。针对班上少数民族同学汉语差、底子薄的情况,他为他建立起了“一切从基础开始”的观念,树立了“大一学年学好汉语,大二学年赶超课程”的目标;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陈景活提出了“紧凑安排大学四年时”的要求,同时建议“积极参加各项竞赛,争取担当班委”,以此来提高综合能力、增加历练……这样的方式,无疑弥补了大学里统一规格的弊端,不得不说其更具有人文性、实际性与有效性。

大学四年做什么——五个“一”

大学里到底应该做什么?在大学四年里,争取做到拥有五个“一”,依次如下:一项可以安生立命的专业技能(学好本专业知识,来大学的目的),一个健康的体魄,一项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特长,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可能的话一份唯美的爱情。这是他对所有新生的寄语。

本科四年学习不是深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能力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他说。在任何一个学校之外的地方,你都可以完成大学课本的学习,但是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却是只有在大学氛围里才能够得到充分地挖掘与提高。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区别就在于,对于同一位师傅的讲解,大学生能够理解并实现操作,而非大学生并不懂得运用,甚至不能够理解。

要实现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够比别人多跑出一小步,“一项技能”“一个体魄”“一项特长”……这无疑是大学四年里最佳的努力方向。

大学四年怎么做——三个“做”

大学里到底应该怎么做?陈景活用三个“做”给出了答案——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要诚恳。一个滑头滑脑的人,可以混好一时,却绝不会混好一世。对于一个滑头滑脑的人,人们每每跟他合作一次,心底的评价就会打一次折扣;而对于一个诚恳的人,也许第一印象并不突出,但是随着接触的增多,他的诚恳可以逐步为自己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最终的成功无疑是水到渠成。

做事要拿捏得当。面对着不同的事情,要学会分清缓急——什么事情必须马上做,什么事情可以推后——然后,以此合理安排时间,实现事半功倍的高效率。

做学问要脚踏实际。针对考前突击的学习方法,陈景活认为无可厚非,但同时,他指出了这绝不是做好学问、学好知识的方法。“考前突击”也许可以让你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绝不会让你真正掌握知识。要真正地学好知识,只有脚踏实际,才能学有所成。

五个“一”、三个“做”——这无疑是对大学的最深刻理解与总结。将这样的寄语作为大学四年的目标与追求,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起飞,而且一定会飞得很高、很远!

 

 

(责编:邢华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