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COMPREHENSIVE NEWS

第183期党校学习活动之北大红楼之行

2012-03-29
单位(作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加党校学习,能够使我们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党,认识党。第183期党校四班第三组的8名成员经过小组讨论,经过精心策划,终于踏上了追随革命的征程。2012324日,我们一行8人从学校出发,重返红色起点,前往北京大学红楼参观学习。我们对于北京大学红楼的重要地位早有耳闻,遗憾至今未曾一睹它的容颜,未曾感受到它神圣的革命气息。

沧桑与辉煌并存,这是历史赋予它的容颜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看到了这座建筑。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整个建筑主体都是用红砖砌成的。在红楼大门右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写着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学生会题署的说明: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我们聚在门牌前合影留念。大家都明白,这红色就是革命的颜色,岁月流逝,这座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红色建筑也饱经了沧桑。由于受风雨侵蚀,建筑的不少处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用青砖修葺过的痕迹,但她仍屹然挺立着,红色的主调没有改变,辉煌的气质仍旧存在,这是历史赋予它的容颜。

走进“红楼”,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

走进北大红楼 小组一行8人首先来到红楼一层东南角这间李大钊的办公室,我们留意了房号是119。在这里,我们重新审视着这位留有两撇胡须,带一副眼镜的先生。细细浏览展室的木桌木椅、老式挂钟、壁式电话,古典老旧地让人爱怜。在讲解员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搬入红楼后不久,李大钊在1918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次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亲自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这不大的屋子里,李大钊先生系统地研究了俄国十月革命,成为旧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在红楼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他还在这里召集过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开会,使北大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有关陈独秀的展览室内,我们看到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的诗句,笔法遒劲有力,显示了他作为革命者的铮铮铁骨。我们没有忘记,正是他奔走呼号,领先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提出民主与科学。亲眼见到这些文献资料更加深了对这位革命前辈的敬仰。默默咏读前辈遗留的诗句,即便是在时日久远的今天,其朴实的诗句依然昭示出共产党人坦坦荡荡的胸襟,与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

在北大红楼,我们还看到了一张斑驳的旧式书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书,讲解员告诉我们,书桌后面曾经坐过一位从长沙来京的学生毛泽东。每月八块银元,是他在这里工作的工资。平日里,他在展览室登记新到的书报,登记前来阅览的人的姓名。就是这样简单的工作中,这位青年人利用更多的时间,渴求着新文化、探索着新思想。那追求真理的欲望让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去思考,探索人生、分析社会、了解中国。才造就了一代伟人的精神魂魄。

我们纷纷在这些地点拍照留影,身临其境,在昔日的学堂静坐沉思,认真记录不曾了解的历史故事,在红楼中,我们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感慨万千。

怀古思今,坚定向前

结束了这次的参观学习,大家获益匪浅。我们纷纷在留言册上留言。“怀古思今,坚定向前。”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岁月易逝,精神永存。这座曾经风云激荡的红楼,这座充满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传奇的的世纪“名楼”,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有着其特殊的历时意义,红楼精神等待我们给予去全新的诠释,并且需要我们发扬光大。怀古思今,我们定要坚定向前。

 

(责编:邢华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