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COMPREHENSIVE NEWS

没有座右铭的青春——记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董凯

2011-04-01
单位(作者):李克飞

 

    董凯,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他参加的《电弧炉炼钢流程能量优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利用》项目于2010年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是15名作者中唯一的一名学生,作者排序第七。在这个项目中,他致力于集速射流供氧技术及电弧炉供能的基础性研究、实验及开发。同时,他拥有“一种电弧炉能量分段输入控制方法”等多项专利。

董凯近照

    初见董凯,这位随和的师兄就给人一种很干练的感觉。而我们的话题也就直接从他的获奖项目开始。

    关于获奖项目的背景,董凯介绍说,这是冶金学院在电弧炉方面与莱钢特殊钢厂合作的创新型实验项目。这项实验,简单来说,是对电弧炉废气热量的回收和利用。董凯和他导师的工作方向就是在电弧炉烟道部分,通过使用热管产生蒸汽,作为企业内部的能源,应用于真空处理系统。实验最终达到了工业化应用的要求,在莱钢特殊钢厂大规模应用已有两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方面的效益更是不言而喻,2010年该项目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这个项目正在申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莱钢与我们学院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他们对于创新的项目也有很大的热情。”在聊到这个项目中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情况时,董凯对于莱钢的印象也很深刻:“我们这边有新的想法他们都欢迎我们去合作。我们提供想法,他们提供现场。双方的默契合作对这个项目的最终成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董凯在这个项目中负责的部分,就是整个实验的过程控制工作。在现场,实验室里冶金工艺的所有想法都要通过设备控制来实现。他的工作,既关键又充满挑战。

    他从06年参加这个项目,一直钻研到07年底结题,之后还完成了不少后续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董凯随学院老师多次到莱钢现场勘测。虽然在学校经过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到现场以后他还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他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场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诸如编程等跨专业的内容都需要现场学习。但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国内电炉炼钢自动化检测设备的缺失,这需要他和导师自己想办法解决,收集各种与实验相关的数据。在莱钢现场,他们住的是临时搭起的房子,粉尘很大,现场硬件条件与实验环境非常有限。然而就是在这样有限的环境中,他在现场工作一干就是一整天,中间除了吃饭,没有任何空余时间来休息,下班回到住所之后,还要对一天的数据进行整理。面对困难重重的课题,艰苦的科研环境,董凯对这个项目的兴趣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越来越投入。他坚持不懈努力,很快地适应了现场工作,并一步步靠近成功。他说道:“在现场的研究其实和在学校里没有什么差别。我自从选择了冶金研究的方向,就越来越喜欢这些工作。每天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也希望在这一行一直干下去。”就这样在现场辛苦地工作了两个月,董凯终于顺利地配合其他人员共同完成了项目团队的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填补了莱钢特殊钢厂在电炉自动化检测方面的空白。

    早在2002年,董凯就与北科结缘,作为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的一名本科新生,他来到了北科。时光如梭,一晃近10年,他已经成长为冶金学院三年级博士研究生。一路走来,他用自己坚持的脚步,在北科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看到如今董凯在科研上取得的成就,也许很多人都会以为他成绩很好,从本科开始就应该一直名列前茅。然而董凯却表示他本科时成绩很一般,对于未来也没有什么想法,处于“空白”状态。他和大部分学生一样上课,却对考试不重视,考前也不突击,就带着自己上课学到的东西参加考试,目标也不高,感觉过了就行。这样三年过去,到大三下,他才定下了读研的目标。“我这个人思维比较简单,没那么多想法。”他笑笑说,“到了该做决定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性格还是符合做研究,不适合找工作,于是就联系了学院的导师,在考试前就把研究的事定了下来,于是开始考研。”从那时起,他就对冶金一直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这门学科的知识很实际,做什么东西都能与现场联系起来,这是最吸引他的地方。此后6年,他就一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踏实。

   谈到冶金研究,董凯幽默地说:“干这一行,不能太认真,也不能太不认真。和纯理论的研究不同,冶金的研究都是要应用到现场。如果太认真,研究特别细,这个工作就没办法做了。态度上要认真对待,方法上可不能钻牛角尖,这叫‘模糊控制’”。在冶金研究的创新上,董凯认为所谓的灵感和创意只不过是把自己学过和见过的东西活学活用到冶金上来。他还说,冶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其他领域很多新东西在冶金上都还没有应用。能够合理的把这些新技术新思想嫁接过来就是好的创新方法,纯粹的创造是不现实的。

    关于冶金发展前景,董凯充满了信心。中国的钢铁技术与国外相比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差距,不只是10年、20年,有的方面甚至是50年。虽然从设备上来说中国在一些方面已经是世界领先,但在质量、能耗等细节的控制上还是有差距。现在细小的问题到处都是,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董凯现在所从事的就是电炉降低能耗,提高产量等细节方面的研究。

    在董凯的思维里,也许没有那些雄心壮志的理想,也没有对未来多么细致的规划。但或许正是如此,他脚下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踏实。他总是说,到了该决定的时候再决定,在现阶段就不要庸人自扰。以后的理想是什么,毕业后去哪里工作,这些问题对于他来说都比不上现在如何按部就班地做好手头的研究。形势每年在变,不变的只有自己能够做好的现在。从他这近十年的北科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看似平淡的态度也一样蕴含着睿智,成了他不断进步的阶梯。

    没有座右铭,没有不断自我激励的话语,有的只是活在当下的踏实。这,就是董凯带给我们的生活态度吧。  

 

(责编:邢华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