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COMPREHENSIVE NEWS

安静成长,不畏平凡——访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铖佑

2014-11-21
单位(作者):冶金学院李鑫

马铖佑,男,山西吕梁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工程专业2011级本科生。现保送研究生至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曾担任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金生新闻社副社长,班级学习委员,宿舍长等职务。现任冶金E14小班主任。2013年参与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的交换生项目。曾获得首都大学、中专院校“先锋杯“优秀团员,北京科技大学60周年优秀校庆志愿者,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宿舍长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新生奖学金,人民奖学金,三晋一等奖学金。

马铖佑其人,个子不高,眼睛不大,戴个蓝框眼镜,短短的头发,喜欢穿圆领衫牛仔裤,配休闲夹克和白色板鞋,属于丢到人群里就找不到了的那种人。但是最近对他感兴趣的人比较多。为什么呢?随着最近冶金学院评奖评优及保送研究生工作的尘埃落定,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个过去的“学渣”考了年级第一,拿了特等奖学金,保送研究生至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了,所谓“成功逆袭”。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马铖佑,看看“成功逆袭”背后的故事,认识一个真实的马铖佑。

抓住机遇,成功逆袭

大三加权91.3,排名年级第一,大二加权78.6,年级第六十八名。马铖佑似乎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这令认识他的人啧啧称奇,在不认识的人口中则成为传奇。

故事得从北科大和中南大学的交换生项目说起。当时读大二的“学渣”马铖佑成绩不佳、初恋分手,苦闷异常,于是毫不犹豫地报名去中南大学交流。新环境没有让他失望,坐落于郊区的中南大学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生活安逸。暂时脱离了原来的环境,与新环境的联系尚未建立,就像游离于时空之外。过去的阴翳一扫而空,马铖佑安心地开始了新生活。

随着新课程的开始,一位老师进入了马铖佑的生活——教授《冶金原理》的赵中伟教授(中南的《冶金原理》在北科称为《冶金物理化学》)。“赵教授讲课重点突出,有时一节课只讲一两页,有时一节课却可以讲十几页,讲解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让我对冶金产生的极大的兴趣。”马铖佑回忆道。这种兴趣很快延伸到其他课程中,他上课认真听讲,课后高效复习,每天上自习,顺理成章拿到了优异的成绩。

离开中南,回到北科,这时的马铖佑似乎还是原来的马铖佑,但又确实不是原来的马铖佑了。在中南产生的对冶金的强烈兴趣在他的血液里愈燃愈旺,他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跟着北科的老师继续奋勇直前,成绩自然更上一层楼。

选择金生,难忘今生

相对于其他学习阶段,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一大特点。人生中第一次可以完全自主决定你想做什么、想和谁一起做、想如何做。这个改变让马铖佑很兴奋,大一时,他一口气参加了七八个社团,天天例会,周周活动。经过半年的了解,换届时马铖佑放弃其他社团,成功通过金生新闻社竞选留在编辑部担任部长,在中南交换项目结束之后又回到金生担任副社长。

“参加了我院(冶金学院)院刊《钢之韵》第一期的编排工作,这是我大学最值得骄傲的事之一。”仿佛老兵回忆战斗的荣光,马铖佑一脸骄傲地侃侃而谈。他对院刊编排整个流程相当熟悉,从板块的讨论与确定一直说到打印出成品。马铖佑当时主要负责收集整理资料,并分配给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排版。“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金生现任社长宋世豪对马铖佑的工作作风印象深刻,“他会把每个想法都付诸行动。”

校友潘海东在1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讲的三个大实话中有这样一条,“大学所交的朋友90%是靠得住的。”对马铖佑来说,这些朋友很大一部分来自金生,他说,“身后有金生这个大家庭,感觉大学没白混。”马铖佑朋友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是个很靠谱的朋友。马铖佑的好朋友马艳玲(金生前任社长)回忆起来眼含泪光,“最难熬的时候,焦头烂额硬着头皮给去中南交流的他打了求助电话,没有想象中的任何犹豫,任何为难,那通电话我觉得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也是那通电话让我决定这个朋友我这辈子交定了。没错,现在的我们不是朋友,而是好朋友、好哥们儿、好闺蜜。”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马铖佑是个热血的志愿者,爱孩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支教。时值大一,初入校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他便加入校青协心翼服务队,在一个学期内每周末都去京豫希望小学为那些来自河南的打工子弟上课,而当时该学校三个年级只有四位老师。

出人意料的是,和希望小学宣传画中那位动人的“大眼睛”不同,这些孩子大都不爱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马铖佑发现他们的课程上得七零八落,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们基础薄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想爱学习不容易。

基于这种情况,马铖佑调整了思路,他放慢了上课速度,侧重于给学生们查漏补缺,成效斐然。可能若干年后,这些孩子早已忘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忘记了来来往往的支教志愿者,但他们一定记得在童年曾被陌生人用心呵护,有人愿意尽自己所能用心为他们付出,这种温暖一定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大一的暑期实践,马铖佑组队去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自治乡支教20天。当地小学硬件良好,甚至配有专门的手工课老师,但马铖佑发现这些孩子对外界知之甚少,他们对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缺乏应有的渴望。于是他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旅行照片,讲述在北京的大学生活,写邀请函欢迎他们来北京,马铖佑至今仍通过QQ和该乡的孩子们保持着联系。

“平凡是我最大的特点,我只是比较幸运。”马铖佑这样评价自己。他的大学生活是睡眠充足的,从不逼自己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也不四处打酱油捞荣誉。他该学习的时候学习,闲暇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四处旅行,是一个安静成长的平凡少年。在这样一个非凡的时代,我们仰视各路精英,为自己的平凡焦虑、失眠,却忘了能与平凡和平共处也是一种大智慧,平凡亦非凡。

马铖佑现任冶金E14小班主任,他有一句话想送给E14班,也送给所有的大一新生:好好利用这半年,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感受自己想要的,不悔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希望你们收获一份优秀班集体的荣誉。 

 

(责编:孟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