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COMPREHENSIVE NEWS

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

2015-11-24
单位(作者):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2015年11月21日,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党校等十余所高校共同参与。

图1大合影.jpg

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地区著名高校的专家担任点评老师,包括清华大学吴彤教授、王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肖显静教授、段伟文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袁江洋教授、韩健平教授,中央党校王克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小伟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张君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岑教授、章梅芳副教授。我校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生谭宇辰担任此次论坛开幕式和闭幕式主持人,北京科技大学葛丽玲、北京化工大学曹德龙、北京理工大学尚冰璇、首都师范大学李睿四位同学分别担任分场主持人。

图2 李林副部长致辞.jpg

我校科学研究与发展部李林副部长致论坛开幕词,他谈到北京科技大学有四个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史就是其中之一,希望通过本届论坛,能进一步加强北京地区科史哲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他还分享了杨振宁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勉励研究生刻苦钻研,积极培养学术创新精神。

图3 刘晓力教授致辞.jpg

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作为论坛发起人代表致辞,她回顾了历届“科史哲”论坛的举办历程和特色,高度肯定“科史哲”论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形式,并就论坛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图4 李延祥教授致辞.jpg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延祥教授做了既生动又实在的发言。他一方面提出应多看看兄弟单位的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另一方面又幽默地提醒广大青年同学,各单位不仅要进行学术交流,还要进行情感交流,希望最好能够结成学术亲家,博得满堂喝彩。随后,章梅芳副教授简单介绍了我校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并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不畏严寒前来参会,希望通过本届论坛,能加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领域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让研究生们能学有所获。

论坛的正式报告在参会全员合影留念后正式开始。本届论坛的报告不仅有形而上学的理论探讨,如北京师范大学张鑫同学的报告《还原还是补充:论罗森博格的“兑现式”生物学还原论》等;也有具体的传统工艺案例研究,如北京科技大学颜建超同学的报告《“花丝镶嵌”概念的由来与界定》等。内容之广泛正体现出综合研究的趋势,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更综合的共同体。

本次论坛评选出12位获奖学生,张鑫(北京师范大学)、苏慧中(中国人民大学)夺得一等奖,田妍(中国人民大学)、刘崇俊(北京大学)、颜建超(北京科技大学)、邢鑫(北京大学)获得二等奖,苏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甘晓(中国科学院大学)、谷晓阳(北京大学医学部)、李英杰(清华大学)、乔尚孝(北京科技大学)、李菁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得三等奖。

图8 二等奖获得者与嘉宾.jpg

闭幕式上,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岑教授、陈坤龙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袁江洋教授进行发言。吴彤分别从研究内容、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对本届论坛的学术报告和其他同学提交的会议论文进行了全面深入总结,建议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应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是指理论视野要宽、深、厚,读经典史家、哲学家的经典著作;“立地”指研究应更细微、深入、演进,并希望研究生保持学术情怀,致力于“求真”的学术研究。李晓岑认为这种研究生自组织的学术活动很有创意,应继续开展下去,同时期望寻找到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结合点,建议研究生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袁江洋对圆满举办第七届“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表示祝贺,并希望在未来能看到历史与哲学的真正结合。

图10 吴彤教授发言.jpg

    最后,由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生任文勋做会务总结,发言文采飞扬,令在场嘉宾多次鼓掌喝彩,第六届“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图15 论坛会徽.jpg

此次承办方为“科史哲”论坛设计了专门的会徽,会徽由四个花瓣组成,分别代表科学(S)、技术(T)、历史(H)、哲学(P),这也是本次论坛的四大主题。会务组还为报告人设计了“名人榜”,专门介绍本次投稿人的情况,尤其是专业感想。本次论坛全程由承办单位的研究生策划、筹办和主持,充分体现了举办“科史哲”研究生论坛的初衷。


到场的嘉宾还有北京科技大学研究与发展部李静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黄兴博士,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文霞副教授、毕丞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思然博士、晋世翔博士;此外,北京地区十余所高校的研究生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责编:王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