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热聚新能,共创新蓝图”2025首届热能校友会产学研论坛在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出席本次校友论坛的嘉宾有原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刘国惠,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原院长王立,原副院长夏德宏,原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主任温治、教授郭鸿志,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校内外专家学者及150余名校友、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议能源领域前沿技术与产业实践。论坛同步线上直播。论坛由88级校友、热能系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勇主持。

张欣欣讲话
学校原校长、热能系校友会会长张欣欣表示,要凝聚校友力量,深化产学研协作。热能系近年来围绕“双碳”目标在能源动力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未来将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强化学科建设。

学术前沿分享
本次论坛分三个主题,分别从学术、企业以及热能人跨界融合发展三个层面展开探讨。在学术前沿探讨部分,夏德宏表示,中国作为目前的第一能源生产国、第一能源消耗国以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会成为未来国家能源的主题。同时,能源问题的解决要突破“源储网荷”全链条的能源核心技术,形成能源互联网和智慧能源系统。姜泽毅重点介绍了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工艺以及氢基直接还原竖炉工艺作为低碳炼铁新工艺的减碳方式,强调了“过程强化”“介质遵化”“能源替代”“智能控制”等是工业炉窑低碳节能工艺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李诗媛介绍了其团队针对氢冶金技术难题的工作内容,搭建了全氢流化床直接还原铁矿粉实验平台,开发了基于风险特征图谱的在线质谱定量方法,实现了氢气还原全过程气体成分的实时定量。

行业实践分享
在行业实践部分,杨志国表示,学校坚持需求牵引创新、应用驱动转化理念,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构建五库一群体系,形成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专利转化率达40%以上。热能系90级校友张正雄在分享中重点介绍了气体回收技术的产业化实践。他表示,上海联风气体公司通过创新MOF材料技术,布局电解水制氢等绿色能源装备,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低碳循环体系。热能系91级校友刘现卓表示,依托核心技术及运营优势,其公司研发的智慧脱硝技术获多项专利,通过流场优化与智能控制实现精准喷氨,有效解决行业喷氨不均难题,具备广泛推广价值。热能系82级校友尚郑平为大家解析了十四五复合材料发展。他指出,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凭借高强高刚、耐腐蚀性强及导热优异等特性,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其复合协同效应显著提升设备性能,助力国家高端制造产业升级。热能系88级校友李国威指出,工业气体占制造业能耗7.2%,其公司创新光伏制氢-天然气掺氢(5%-10%)-氢能重卡全产业链模式,实现氢能规模化应用与化工安全协同发展。

校友分享
论坛还聚焦热能校友的跨领域延伸与共创。热能系83级校友、汇欣苑创始人王悦介绍了该机构从公益项目起步,构建社会企业孵化体系,落地房山科技孵化器,上线云平台并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的过程。热能系87级校友祁胜利阐释观念免疫思想,提出免疫力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创新路径,旨在构建社会应急响应体系,提升重大疫情应对能力,降低系统性风险损失。热能系90级校友、亚洲开发银行周爱明指出,亚行通过支持可再生能源、储能及智能电网建设,深度参与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热能系90级校友、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提出科技成果转化三段论,从实验室成果孵化,到加速器助推发展,最终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规模化,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成长模型。压加专业89级校友衣进通过数据分析预测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行业正加速向分时复用模式转型,具备多场景应用能力的企业将在洗牌中胜出。

合影留念
本次论坛聚焦能源转型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旨在凝聚校友智慧、深化校企合作,助力“双碳”战略实施。首届热能校友会产学研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校友搭建了跨领域合作平台,架设起校友与母校双向奔赴的情感桥梁。未来,能环学院将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校友资源优势,加速能源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摄影: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责编:付云笛、薛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