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共建协议签署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二次会议于学校办公楼306会议室召开。

与会人员合影
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柴立元、吴爱祥、刘日平、张福成,日本工程院院士朱鸿民,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梁剑雄、副院长刘骁、工艺所所长杨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安栋、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冶金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煜、科技环保部主任科员毛明涛,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王新江教授,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倪红卫教授,上海大学任忠鸣教授,东北大学朱苗勇教授,学校校长杨仁树、副校长张卫冬、副校长焦树强及郭占成教授、张建良教授和学校发展规划处、科学技术研究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及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和教师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了本次会议。

张卫冬主持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三方共建实验室签约仪式由张卫冬主持,他表示,此次合作旨在整合高校前沿研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和行业协会资源协调优势,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重点突破氢冶金、碳捕集、短流程炼钢等关键技术,助力钢铁行业“双碳”目标实现。

签约仪式
实验室主任朱荣教授和刘骁、李煜分别代表三方签署了共建协议。

刘安栋讲话
刘安栋表示,共建实验室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打造低碳冶金“创新联合体”。钢协将积极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梁剑雄讲话
梁剑雄指出,实验室共建标志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迈入新阶段,三方优势互补,将形成“理论突破-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反馈优化”的闭环创新体系,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杨仁树讲话
杨仁树强调,当前行业面临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挑战,要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他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实验室发展,助力提升我国在低碳冶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为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干勇讲话
干勇表示,当前全球低碳冶金技术竞争日趋激烈,欧盟碳关税、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加速倒逼行业转型。三方共建汇聚优势资源,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推广”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科研“孤岛”,为破解“卡脖子”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他强调,实验室未来还需聚焦氢基冶金全链条突破、碳素流智能管控革命、产业结构改革三大战略方向。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二次会议由干勇主持。朱荣进行了实验室建设情况报告。与会专家委员们结合冶金全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室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性意见。

专家讨论
干勇提出未来冶金生产应该围绕绿色化、智能化和品牌化,促进技术创新,践行可持续发展;张福成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要在教育科研人才引进当中实现国家的布局,使工艺与装备结合在一起;朱鸿民建议夯实基础重点研究方向,从单元碳排放角度优化传统冶金流程;吴爱祥表示实验室要讲好钢铁冶金的故事,抓好“大项目、大成果、大人才”三大核心;毛新平呼吁加强三方资源整合,发挥“1+1+1>3”效应,拓展一切可用资源;刘日平提醒做好五年建设期评估准备,强化科研成果和人才队伍建设。
(摄影: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
(责编:付云笛、薛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