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报:加快我国核材料与新兴能源材料研究

2012-04-18
单位(作者):潘锋

 

 

加快我国核材料与新兴能源材料研究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和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严重环境与社会问题,以核能为代表的新兴能源发展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

 

日本福岛事件发生后,国内有的学者对于我国政府坚持大力、安全发展核能的战略产生了动摇,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葛昌纯和他的核材料研究团队对于我国大力发展核材料和新兴能源材料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正如他当年积极推动中国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一样,以实际行动积极贯彻国家大力、安全发展核能的战略。目前,在葛昌纯院士的积极倡导下,北京科技大学已决定筹建核材料与新兴能源材料研究所。

 

在科技部支持下致力核材料人才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不仅长期致力于核材料的科学研究,而且响应科技部的号召积极致力于核材料领域人才的培养。

 

2004年北京科技大学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创建了由葛昌纯院士担任主任的我国第一个“核聚变材料研究和培训中心”,聘请了德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吴俊雄先生为中心客座教授。中心成立以来,召开了多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文章和开展学术活动。1996年至今葛昌纯院士领导的核材料研究团队共为国家培养了核材料人才50余人,其中部分已经成长为我国核聚变材料研究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如国家ITER配套项目“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燕青芝教授,国家ITER配套项目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江涛教授和国家“973”项目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科技新星周张健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张迎春教授等,还有部分青年学者正在德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继续从事核材料的研究工作。

 

20117月,北京科技大学邀请科技部ITER中心罗德龙主任来校作关于ITER人才培养的邀请报告,几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报告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致力于我国ITER事业,特别是核材料研究的兴趣与决心。北京科技大学罗维东书记和徐金梧校长会见了罗德龙主任,表示北京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发展核材料研究和积极贯彻科技部大力培养ITER人才的精神。

 

我国成功申办第十六届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

 

中国分别于2003年和2009年两次提出申办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ICFRM),但均未获得通过。基于中国前两次连续申办该大会无果的背景下,在2011730日国际顾问委员会(IAC)主席Zinkel博士发出征集申办第16届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ICFRM-16)的信件。此后IAC成员、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郁金南研究员开始与IAC主席、成员和国内有关单位沟通,提出了在中国北京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ICFRM-16的具体建议,并且应IAC要求按时于2011929日递交正式申请信和书面建议书。

 

201110月,葛昌纯院士率领北京科技大学代表团参加在美国举办的有约500人、28个国家代表参加的“第15届国际核聚变反应堆材料大会”(ICFRM-15),应邀作了题为《我国核聚变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研究进展》的大会邀请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会议期间,葛昌纯院士组织了以燕青芝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为团长,罗广南(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刘翔(西南核物理研究院)、杨启发(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三位研究员为副团长的34人中国代表团,代表团与各国学者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并代表中国申办ICFRM-16,申办取得成功,由北京科技大学在北京主办,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协办。中国成功申办ICFRM-16表明国际同行对我国核聚变材料研究的肯定,奠定了北京科技大学核材料研究团队在国内外核聚变材料领域的重要学术地位。

 

北京科技大学核材料研究取得新突破

 

偏滤器是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出口的关键材料,也是核聚变装置中服役条件最严酷的材料,研究难度极大。近年来,葛昌纯院士率领他的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了钨基面向等离子体偏滤器材料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葛昌纯院士从2010年起承担了由他担任总顾问和项目专家组长,燕青芝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ITER专项配套项目“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基础研究”,在拓展材料体系、开发新的工艺技术、研究弥散强化材料、研发低活化钢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其中包括:钨合金粉体制备新工艺的开拓、钨基材料性能优化与块体加工、钨—铜合金模块设计制备与连接研究、大气等离子体喷涂制备毫米级厚钨涂层及其他涂层新工艺研究、大尺寸钨—铜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爆炸成形等。

 

2000年起由周张建教授担任“材料设计和制备”子课题负责人的北京科技大学“葛昌纯—周张健—燕青芝—胡本芙—刘国权—贾成厂”课题组,参加了国家“973”“超临界水堆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热工等合作开展了为未来核聚变堆用的低活化钢CNS-1CNS-2和弥散强化低活化钢的研究,在中期评估中,该子课题被评为第一,在结题时被评为优秀。

 

葛昌纯院士表示,北京科技大学核材料与新兴能源材料研究所全体科技工作者,将秉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加快我国核材料与新兴能源材料研究,不断地为祖国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潘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18 6:56:57

 

相关链接:

和讯网:加快我国核材料与新兴能源材料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