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北京科技大学2012年新生骨干培训班暨第64期团校新生班长团支书培训班在我校教职工活动中心礼堂隆重开班。开学典礼后,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民忠教授为全体学员作了“青年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主题的首场报告。报告从青年学生成才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理论、实例、古训,多角度阐述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和具体做法,为同学们提供了细致完善的指导,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首先,王教授为学员分析了青年学生成才的认识误区。王教授引入了《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的数据,从“为什么我们的状元走不远”这一问题提出反思,指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普遍存在着两个认识误区:其一,成人成才是两回事;其二,成才比成人更重要。为理清这两个误区,王教授引入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木桶原理,状元之所以没有卓越成就,是因为短板的存在。随后,王教授借助哈佛大学著名学者McClelland提出的胜任力的冰山模型,详细分析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动机、品质、自我认知、角色定位、价值观和技能知识。他说,对于状元们而言,智力只是外显素质,其短板在潜能素质。成才仅代表外显素质,并不能弥补其潜能素质的不足,因而,不能简单认为成才就代表成长,更不能判定成才或成人孰重孰轻。
然后,王教授阐述了青年人成才的基本素质。第一,动机升华是成才之必要条件。他引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实例,说明了不同人的不同动机体现了其行为的不同价值。在当代大学生中,为自己、为亲人的成长动机比较普遍,但为民族的动机却是很多高智商的人也做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跟自己的成长动力联系不起来,这就导致了“短板”的局限。第二,品德是成才的必要前提。司马光对“德”“才”的论述,阐述了在中华民族对道德文化传承和在长期的道德教育下,品德对青年成长成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证明德才兼备已经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标准。第三,价值观形成成长差别。人与人的差别是无数次的判断和选择的累积形成的。他以“子罕弗受玉”为例,引用子罕“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的典故,说明一个人的价值观在面临判断选择的时候,最终的导向是自己的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才能有正确的方向。第四,有担当是成长成才的必然体现。王教授说,建国后,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己任,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踏上“秘密历程”奔赴沙漠戈壁,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相继研究成功。当代大学生需要思考的是,我们这一代,如何能够成为21世纪中国的脊梁。第五,青年与党。王教授说,青年与党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这不是因为真理能给其带来利益,而是因为追求真理是青年的天性。党的先进性是指明青年前进方向的明灯,引导青年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最后,王教授为学员讲述了青年学生如何成才。王教授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认知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结合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指出:青年人成长成才,不仅要志存高远,立德修身,勇于担当,还要坚持政治上的坚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历练,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克服“短板”,成为真正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第一,学习是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王教授指出,学习党的理论与基本知识是思想入党的需要,也是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基本知识的学习,灵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避免僵化死板,将其转化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动和指导力量。但是在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学习差别。第二,要积极引领风气之先。王教授介绍,一般来说,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步入社会后往往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定成就。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干部往往具有大局观、责任感,在长时间的学生干部经历中,这种素质逐渐成为其固有的品质,人才学中被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责任感,虽然与知识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要素。作为当代大学生,修身为基。第三,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作为有思想、理性、客观的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部分腐朽文化的渗透应保持正确的态度,分辨其中文化精华和糟粕,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坚持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
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首场报告结束。学员们纷纷表示,王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为新生骨干生动地讲述了青年成长成才的必要因素和价值追求,今后一定会坚定信念、加强学习,早日为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