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报:特殊钢发展应回归理性 ---钢企为了抢占未来的市场份额,纷纷上马同类特殊钢项目。-

2012-12-13
单位(作者):温才妃
 

 

 

                                   图片来源:http://tupian.baike.com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告别了规模扩张的黄金10年,我国钢铁业进入加速下跌通道。2012年上半年全行业重回微利时代,多数企业亏损。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钢企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思路,把目光转向特殊钢,以期实现“谷底自救”。

 

    与之呼应的是,今年8月,科技部出台《高品质特殊钢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特殊钢占钢产量的比例将从2011年的5%提高到10%左右。

 

    一哄而上的结果是,“我国特殊钢生产显露出盲目发展的势头——高品质特殊钢国内缺乏、依赖进口,而普通特殊钢生产过剩、报废率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建常说。

 

普通特殊钢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是一个钢铁生产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公认的钢铁强国。”在2012年全国电渣冶金年会上,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冶金专家傅杰教授说:“确切地说,我国是普通特殊钢产量第一大国。”

 

    2011年,我国钢产量接近7亿吨,连续16年居世界产钢国首位。其中特殊钢占5%,年产量达3500万吨左右,已居世界首位。

 

据介绍,钢铁分为普钢、特殊钢,其中根据冶金质量,特殊钢又有普通特殊钢、高品质特殊钢之分。

 

     在普通特殊钢发展中,“眼下钢企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一会儿生产杯子,一会儿生产缸子。” 特种冶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钢铁冶金研究所姜周华说,目前国内各省都有特殊钢项目,涉及成百个钢种,但是它们当中“极缺特色企业”。

 

   傅杰指出,即便一些钢企目标明确,但为了抢占未来市场的份额,纷纷上同类特殊钢项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国家急需的核岛主管道,一些企业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就上马了。

 

   设备猛增是钢企盲目发展的另一个写照。目前国内大型锻压设备产能已严重过剩,100吨级电渣炉已建成5台,还有78100吨级电渣炉“排队等着上”。国内小吨位电渣炉也呈现出“新增数量多到无法统计”的趋势。

 

   迅速上量的恶果导致市场无法消化。近几个月来,特殊钢出厂价格下跌势头强劲,每吨报价逾2万元的优特钢,出厂价格已下调9001000元。

 

   就在普通特殊钢市场竞争激烈之际,仍有2500万吨的钢材依赖进口,其中多数为高品质特殊钢,相当于特殊钢中“金字塔尖”的品种。

 

   傅杰表示,高品质特殊钢对制造高端装备、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节能减排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了未来特殊钢的发展方向。

 

   然而,一些重大工程和高端装备所需的特殊钢材料或国内不能生产,或虽能生产,但由于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用户不敢使用,只能依靠进口。“这些进口的高品质特殊钢的价格,比国产同类钢材高几倍到几十倍。” 傅杰说。

 

走向不明致头绪难理

 

 在吴建常看来,普通特殊钢发展产能过剩,主要原因是看不清市场走向。

 

   “必须看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在现阶段,我国对特殊钢的需求量并没有普钢大。”姜周华说。

 

     有关专家指出,从工业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后,随着科技发展,对特殊钢的需求才会成为主流。中国离完成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在市场需求量有限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地发展特殊钢很容易导致失败。

 

    看不清市场走向的另一个表现是曲解了中央关于转型发展和技术升级的方针。

 

    姜周华表示,眼下搞特殊钢理性进入的少,跟风的多。许多钢企老板看到当前普钢市场疲软,听闻特殊钢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欲借转型获利,导致家庭式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多到无法统计。

 

   然而,在傅杰看来,尽管普通特殊钢产能过剩,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特殊钢为时过早。“我们不能等完成工业化以后才去发展特殊钢,特别是高品质特殊钢,因为特殊钢是工业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傅杰表示,对于发展特殊钢,一些钢企人士担心出现与粗钢发展类似的“拐点”。拐点是产量失控的表征,在美国、苏联、日本的粗钢史上都曾出现过。但是,世界各国的特殊钢发展从未有过拐点的先例,因此,傅杰认为,从长时段来看,不存在过剩或为时过早的担忧。

 

   在他看来,我国特殊钢发展陷入怪圈,更多要归因于一时找不到理性的发展方向。

 

  有所为,有所不为

 

    那么,我国特殊钢发展的理性方向究竟在哪儿?

 

   在钢铁业的有识之士眼中,技术与市场两辆“马车”需要并行,市场调控与宏观调控两只“手”必须通力合作。

 

   对于当前我国普通特殊钢市场,姜周华认为,国家应从特殊钢的市场布局考虑,注重引导差异化竞争,效仿国外特殊钢产业发展走的特、精、专发展道路。

 

   他举了一个普钢发展中的例子,德国巴登钢厂坚持生产高强度螺纹钢,通过国际化经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度,最终成为全球螺纹钢生产的翘楚。

 

   而高品质特殊钢的发展,更需要在宏观调控上下功夫。事实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研发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重大装备用轴承钢、新一代核电用钢等特殊钢材料放在了重要位置,为我国钢企未来发展提供了导向。

 

   傅杰则表示,发展高品质特殊钢,还要重视保持我国在电渣冶金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电渣冶金技术对大锻件、宽厚板和高端零部件,例如航空涡轮盘、叶片、汽车尾气过滤器等生产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为此,建设一些高品质特殊钢示范生产线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吴建常提醒,“不要总想着把2500万吨钢材进口量降到零”,因为这并非理想的市场经济,而更多的是行政指标。

 

   他解释,一方面,一些特殊钢的国内需求量很小,且全世界的需求量有限,不值得国内专门造大厂生产;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尚不成熟,部分国产特殊钢产品稳定性不高,尚停留在能做不敢用阶段。“对于这两类特殊钢,在当前的情况下生产不划算就买。”

 

《中国科学报》 (2012-12-136版 技术经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