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INFORMATION

教师节,致敬最美北科人!

2020-09-10
单位(作者):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书写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以“最美北科人”为主题的系列宣传,从师德师风建设,到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全面展示学校在教育教学和教师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呈现教师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国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要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全面复学、正常复学、安全复学。

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732万人。广大教师疫情期间通过大规模在线教学,满足了全国2.8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了教育教学方式革命性变革。数百万乡村教师、近百万特岗教师、数十万支教教师坚守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的地区,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温暖学生,践行初心使命

——记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师德榜样付冬梅

2.jpg

付冬梅老师近照

付冬梅,中共党员,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十三年来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她将人才培育融入科研和教学中,强调“启发式”+“研究型”的教学方法,牢记“师德”是教师的根本并不断进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6次获得“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和“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多次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顶级赛事,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指导教师、全国特等奖指导教师等称号。是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她带领团队在数据建模、分析、可视化、预测和判别决策等理论层面开展深入研究,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主持或子课题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等7项,主持横向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TOP期刊和顶会10篇,SCI或EI检索30余篇;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兵器集团公司进步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防腐蚀技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培养合格人才是教师的天职

——记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师德榜样王志良

1.jpg

王志良老师近照

王志良,中共党员,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坚持以德立身、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把培养合格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指导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励8项。带领团队获批国家首批《物联网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所负责的《物联网与科技强国》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编或编写24本教材和专著,其中主编的2本教材被近百所高校选用。他参与的1项教学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有2项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积极服务社会,创建了北京物联网学会并担任理事长。被聘为北京市物联网产业规划首席科学家。科研方面,他提出“人工心理”的原创概念,创建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心理与人工情感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所领导的团队在该领域研究论文被他人引用1000多次,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多次发表论文,获得专利16项,2019年荣获首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杰出会员”称号。他敬业爱生、教书育人,2018年荣获年度“感动北科”新闻人物。

在履职尽责中彰显教师本色

——记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师德榜样黄国忠

2.jpg

黄国忠老师近照

黄国忠,中共党员,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黄国忠同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他以拓宽学生安全专业视野,提升“大安全”学科认识水平为出发点,开设了各级各类课程共计10余(门)次;他以传统生产安全理论为基础,开辟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新方向;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黄国忠老师的夫人宋焱教授被选派为北京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成员赴武汉抗击疫情一线。在北京医院党委征询黄国忠老师意见时,作为党员家属,他表示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并会尽最大力量做好她的坚强后盾。近五年,他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专项和企业委托等项目20余项,省部级及校级教研项目3项,党建课题3项,北京市精品视频公开课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

在科研教学中探索育人真谛

——记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师德榜样张铮

2.jpg

张铮老师近照

张铮,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5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后,他始终以推动低维半导体材料向前沿应用发展为目标,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被Nano Research评选为“2020 Young Innovator Award”;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资助项目,并作为项目主要骨干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问题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等项目。在教书育人方面,他将科研与育人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并多次荣获北京市和学校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奖励。他还注重学科特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着力探索新时代工科教学的有效课程育人新模式。他以主讲的《纳米材料与微纳加工》课堂为试点,探究材料科学的基本问题与思想政治元素相互作用关系,被列为学校“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程”建设计划之一,成果作为典型案例被收录到《北京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选编》。

用符号美学浇灌心灵

——记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师德榜样李淳

34e5b21d77bdb1ad3decb5906ce6ec97.jpg

李淳老师近照

李淳,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她针对当下设计专业人才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发展趋势,将教学内容与设计趋势、产业发展、学生就业相结合,提出了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素养——复合型综合设计能力——问题意识与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她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引入,在所教授的《设计导论》、《图案设计》等课程中,通过诠释中国传统造物理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分析图案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思维理念。疫情期间,她在《视觉形象设计》课堂上设置了《疫后湖北加油——农特产品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选题,引导学生将个人所学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爱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她个人也获得了中国“包装之星”金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奖”等重要奖项。

更多链接: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度师德榜样(先锋)系列内容 

躬身奋斗乐在引路 淡泊坚守践行真知

——记我的全程导师王书玮

在实施导师制之前,我未曾和王书玮老师有过任何接触,在得知自己的导师是王老师的时候,比起其他被分到认识的老师的同学那种激动,我心中更多的是好奇:“老师会不会很严?”“究竟能不能解决我提出的一些问题?”第一次的见面后,我心中的这些疑问有了答案。

1c44a80287387bb00a784691516e0f6f.jpg

王书玮老师作为全程导师参与学生集体活动

初见老师,大家都显得有些拘谨,几位同学面对着老师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王老师主动和我们搭话:“来来来,大家坐在这里,我虽然说是导师,但愿做你们的朋友。大家不要拘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问题,甚至是想聊聊天,都可以来这里。”王老师的话,让大家都放松了下来,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渐渐拉近了距离。王老师非常和蔼,对同学们提出的疑惑,都十分热心而细致地帮我们分析,交流中我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真诚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记得那次的见面会气氛非常轻松快乐,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没有任何的疏离感。那之后王老师也经常会组织我们几位同学见面,为我们排忧解惑。

进入大三之后,我开始迷茫于未来究竟是保研、考研还是出国,如何选择发展道路一度令我感到困惑,开学后也几乎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情,心事重重,到了宿舍还会跟室友一起探讨。留学有留学的优点、国内读研有国内读研的好处。一时间,我不知道怎么取舍才好。于是在一个周五下午,我带着困惑单独约了王老师,想听听老师的建议。王老师很爽快地就空出了时间,那天我们谈了近2个小时。因为王老师曾留学日本8年,关于去日本留学的情况都很清楚,老师也给了我很好的建议。老师还根据以往很多届国内读研的毕业生发展情况分析了国内读研的优势劣势,最后结合我自身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后给予我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跟老师谈完之后,我豁然开朗,很快就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之后,老师时常提醒我按照自己确定的目标规划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避免了许多弯路。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王老师告诉我们海外大量的捐赠物资需要查找国外标准进行翻译,短时间内需要大量日语翻译志愿者,十分热情地引导我们做志愿翻译,鼓励大家利用专业知识抗疫,为国家做贡献。看到王老师在群里提出倡议,我马上积极报名,但遗憾的是未被选上,看到几名被选上的学姐参与完成首批海外援助物资翻译任务,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虽然自己没能参加其中,也感到非常骄傲,同时也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

快乐的时候,迷茫的时候,犹豫不前的时候,导师都在。能有这样一位导师陪伴我的大学时代,让我感到无比的踏实和幸运。

循循善诱 博我以文

——记我的全程导师寇浩宁

在刚来北京科技大学的时候,陌生的同学老师,陌生的氛围环境,以及完全陌生的课程体系,让我一度陷入一种莫名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该向哪一方面去努力。那段时间,其实真的非常难熬。

微信图片_20200909143212.jpg

寇浩宁老师参与学生集体活动

我与我的导师寇浩宁老师第一次相识,是在一堂社会学概论课上,那是在逸夫楼,普通而平常的一堂课。

一年过去了,我已经记不清那节课具体讲的是什么,但寇老师的课堂风格依然让我记忆犹新:他用他幽默诙谐又专业客观的语言开启了他的课堂,也就是那时,隐隐约约对寇老师有了印象与期待——这个老师真牛!

其实那时的我,尽管已经入学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一切都很迷茫,在学习上还处于“小心翼翼”状态,对课程更多的是敬畏,且“畏”大于“敬”。因此,至今我还记得那段时间的感受:如同在浓雾里小心徘徊摸索前进。

看到寇老师演示文档上的定州二字,我慢慢地安下心来——那是我生长的城市。我听老师讲晏阳初的故事,听当年的社会学者上下求索的历程……原来社会研究是这么有价值的事情啊……那时候,仿佛行走在浓雾里的我,突然迎面来了一束光,于是前面的路就有了方向。在这条路上我试着走了走,便有了一种“我便是为此而来”的想法。大二分专业的时候,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我现在的专业——社会工作。

在一番筛选后,我成功进入了社会工作专业,刚进入大二,就面临分班,重新选择导师。选择导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知道,应该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擅长做什么,之后了解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经过权衡做出选择。大学正是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份选择十分重要。在看到各位老师熟悉的名字时,我犹豫地看了好几遍官网里每一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最终还是选择了寇老师。所幸,寇老师也选择了我。

在学习上,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还需要涉猎足够丰富的知识。”在我准备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老师耐心指导,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告诉我们要调整好心态,针对我们的研究题目,告诉我们:“要学会走出新路子”。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的创新创业的开题报告很顺利地完成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得到老师指导的是与老师的一次见面会,那时听老师谈起来实践、志愿、SRTP、摇篮杯的事情,老师对我们说:“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实践的机会。”那时,我下意识地想到了因为自己一时犹豫,而错过的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机会。

在距离SRTP的截止时间只有一天的时候,反复思考了寇老师的话语后,我终于确定自己一定要做这件事情——不放弃每一个实践的机会。我同队友们商量:将我们曾经参加的社会研究的项目,转化为开题报告,报名SRTP竞赛。最终,同样渴望历练的队友,也支持了参赛的决定。在选择指导教师的时候,寇老师很快同意了作为我们小组的指导教师的申请。就这样,凭借着小组前期的大量工作和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们将课堂中所接触到的有关社会学调查方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最终成功完成了一篇开题报告,通过了审核,正式进行下去。

我们小组的研究方向是老年抑郁症干预,前期规划中,在撰写一些信息、总结时,寇老师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比如“抑郁症研究的最终导向尽可能地不要最终引导至全面的药物治疗”“在社会学学科研究里,尽可能地去借力社会能发动的改善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他严谨的科研态度,更多地感受到他与学生互动的平等,老师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与他相处的整个过程就像和朋友交流一样。老师鼓励我们学习交叉学科的多元知识,去接触更加广阔的天地,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样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思维,为我们思考更广阔的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

其实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以为导师的影响可能比高中的班主任要浅一些,毕竟不会是像高中那样事无巨细地引导和管理,可走到现在回过头去看,我的许多决定都深受着导师的影响。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我能想到最好的赞扬,也是对我的导师给予的引导,最真诚的感谢。

更多链接:我和我的导师系列内容

(责编:杜嘉庆、邢华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