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人物

FIGURES

刘红敏:智慧赋能,人才为先

2025-02-28
单位(作者):教师工作部

刘红敏,无党派人士,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红敏教授一直致力于机器视觉与智能感知方向的研究。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PAMI、IJCV、TIP、TC、TNNLS、ICCV、ECCV等发表或接收学术论文50余篇(中科院一区或CCF A 3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担任国际期刊CVMJ(IF 17.4)区域执行编委,IEEE T-Cyber/T-FS/ T-CSVT/T-BD、IEEE RAL编委。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序1)、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序2)、河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序1)、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序2、序3);作为指导教师获第十九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决赛一等奖(冠军);获评第十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

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刘红敏教授立足教师“传道授业”的根本,坚持把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兼具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己任,践行“德才兼备、创新务实”的育人理念。五育并举,引入新知。针对信息类课程“时代性”、“科学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专业视野,提升学生对我国科技成就的自豪感。累计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课程7门次;指导本科毕业设计22人,其中12人攻读研究生学位。强化互动,注重交流。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定时与指导的本科生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听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供学业规划、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等。累计担任45名本科生全程指导教师,已毕业15名本科生中有12人攻读研究生学位,读研率达80%。

科研突破,学术创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项目为驱动,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实现学术突破。每周召开组会,与研究生交流学术进展和科研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特定的问题,与学生单独沟通交流,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累计指导博士生12人,硕士生23人(毕业8人),其中,2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特种奖学金。

以研促赛,以赛助研。鼓励研究生和本科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近三年,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第十九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意设计赛)一等奖(冠军),累计指导学生49人次,获国家级科技竞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

落实“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前沿开展研究

刘红敏教授坚持“四个面向”,紧密围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学习驱动的大场景视觉三维建模与定位”开展研究。视觉三维建模与定位是机器人感知三维世界的基础,在国防安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大场景视觉三维建模与定位方法在特征匹配、三维建模、视觉定位三个关键环节面临的数据规模“巨”、三维模型“缺”和视觉定位“扰”的难题,刘红敏教授系统性地提出了极紧致性特征学习、高结构化部件协同模型表达、强鲁棒性语义协同视觉定位的创新思路,实现了“快”、“整”、“稳”的三维建模与定位。研究成果受到知名学者的积极评价和认可,相关技术在华为等公司的产品中应用落地。

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努力提升学院学科水平

刘红敏教授立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定位,积极实践“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学院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学院学科水平和治理能力。作为研究生工作主管院长,组织交叉学科博士点申报。加强“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主导人工智能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建设,构建研究生培养体系。积极参与学院高水平学科平台的申报,作为方向负责人支撑学院获批“智能仿生无人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担任实验室副主任,促进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