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畅,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博士,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教育部学位论文函评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国际学术期刊《Composites Part B》《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rbon》等杂志审稿人,Microstructures 杂志青年编委。
他主要从事负热膨胀及高性能复合材料合成、机理研究;基于同步辐射、中子散射等大科学装置开展负热膨胀和低膨胀机理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了高精密行业关键材料国产化自主制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
他曾获2021年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航天科技集团成果鉴定一项。所指导的研究生获校优秀论文2人次,国家奖学金3人次,指导/协助指导研究生均在华为、央企、各大高校等从事材料相关专业工作。
他的故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世纪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殷切嘱托。周畅老师作为一名一线科研教育工作者,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时刻将“立德树人”放在心中。周畅老师一直秉承着“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宗旨,致力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他深知,只有严谨治学,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只有甘为人梯,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科研环境和成长空间。
本科生教育
对于本科生,周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与学生交流时,尝试了解他们生活、学习和个人情绪上的困惑和需求,并给予他们耐心的倾听和指导。有的学生在进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后,难以权衡社会活动和学习生活,甚至迷恋上了打游戏,既损害了个人健康,又影响了宿舍环境。首先,周老师鼓励学生在闲余时间积极参与社团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此外,周老师也会组织周末聚餐、班级篮球赛等娱乐活动,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同时鼓励高年级学生把精力投入到SRTP等科技创新项目,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协助培养的学生获北京科技大学三好学生,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研究生教育
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周老师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周老师会经常组织研讨会和学术讲座,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讲座,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同时,还鼓励学生参与国际金相大赛、全国冶金科技竞赛等科研竞赛和国际高水平会议,鼓励他们发出自己科研的声音,此外所在课题组还资助学生们赴东莞、日本等国内外大科学装置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视野。即使出差在外,只要能赶上最早的一班航班,周老师都尽量保证准时参加组会,与学生们一起讨论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的学生获新金属材料国重十佳学术之星、特种奖学金等荣誉称号。
培育科技人才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周老师所在的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于1989年,是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聚焦金属材料的国际学术前沿和国民经济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新金属材料研发与传统金属材料升级换代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先进金属材料自主保障、关键技术迭代创新、引领学科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果。
周老师深知北科大培养的是未来各行业的引领人才,新金属材料国重培养的更是卓越的工程师。因此,周老师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国家卡脖子的课题研究中。在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们在学术上得到了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在承担某先进新材料研发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购买。虽然在初期实验阶段合作的很顺利,但是当需要进行高品质样件制备时,国外单位直接禁止了该产品的售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多轮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周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实现关键原材料国产化高纯制备,打破国际垄断!他们说干就干,阅读国外大量的科学文献,加强与国内头部厂家合作,开发新设备,尝试不同的制备工艺。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高纯样品在小坩埚中很快制备出来,他们内心充满了极大的鼓舞。可是新的问题迎面而来,在样品放大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更大的阻力。对于大多数的基础科研来说,高纯小样品已经达到了撰写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水平,许多老师和学生可能就选择放弃。但是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认为,这个硬骨头必须要啃,为了国家、为了心中的一口气,国外能做出来的,他们也能做出来!
因此,大家收拾心情,继续查阅文献,与厂家沟通,调试设备,不放过每一个工艺细节。在经历了数年的努力,几十次的工艺调整,做出的样品从克级到百克级再到公斤级,纯度达到和进口产品一致,但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这期间有学生相继毕业,也有新的力量不断涌入,最终实现了产品的稳定输出。航天系统某专家对此高度评价,目前正在积极开展与国内应用单位的合作。
在和学生们一起工作的日子里,周老师与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周老师希望不仅能在学术上给予他们指导,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给予他们力量。办公室晚上11点多的灯永远是开着的,学生们也逐渐习惯了白天实验,晚上找周老师一起讨论的节奏。在项目初期,周老师更多参与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随着任务的不断推进,学生们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越来越多,计划的制订和实验的安排越来越合理。原先浮躁的学生变得谦虚和谨慎,原先内敛的学生敢于在组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周老师坚信在北科大的沃土上,在国家重要需求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能在学术上有所成长,更能在个人和职业发展中取得长足的进步。部分优秀的学生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全国冶金科技竞赛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三好学生、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